葬於西湖,土為丘,日暮草過秋。
中原對他的殉職視而不見,北方來客卻還能聊起舊日的心事。
(老武林故事)
中原最基本的意思是指黃河中下遊,意思是“天下原野”。這壹帶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在古代被中華民族視為世界的中心。現在指河南地區。
另外附上宋遼金元時期民族融合的情況(主要以戰爭手段為主),希望有助於理解:
持續四個多世紀的宋遼金元時期,是中原地區民族融合的又壹個重要時期。中原的河南省以無比的包容性融合了蒙古、維吾爾、回族、女真、契丹、西夏等民族,北宋與遼、金、西夏等國並存,使之相連,不少契丹、女真、西夏人來到開封。至於其他少數民族,“至於羌人(棘上之人),鳥雕耳足,禽獸居鳥語之國,皆盼日,累來此。”(周邦彥《邊都賦》)後來很多人定居中原。正是北宋以後,契丹人大量進入中原,金朝統治者“擔心中州有‘二三’之意,成立了屯田軍。不僅是女真,還有契丹和Xi家族。從本部遷到中土,和百姓混在壹起,把賬算到官地上,好讓他們自己播種填口。”元朝中期,契丹人被元朝政府視為漢人。陶在《南豐輟耕錄》中列舉的漢人有八種,“契丹”之名在元末逐漸消失。從金太宗到金末,女真的內遷從未停止過。特別是金玄宗因蒙古人的壓迫而遷都汴京,更多的女真遷入,約占女真總數的壹半。他們與漢人雜居,通婚,改姓漢人,提倡儒家思想。女真的民族特色逐漸喪失。元朝統治者將女真、漢人、契丹人列為三等,政治待遇相同,客觀上消除了女真與漢人的民族邊界,促使女真更加漢化。到元末,中原的女真已經完全融入了漢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