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現代詩人、文學評論家何其芳曾說:“詩是壹種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它飽含著豐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來表現,而且在精煉與和諧的程度上,特別是在節奏的鮮明上,它的語言有別於散文的語言。”這個定義性的說明,概括了詩歌的幾個基本特點:第壹,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誌,飽含豐富的思想感情;第三,豐富的想象、聯想和幻想;第四,語言具有音樂美。
就文學體裁而言,古典詩歌是以漢語言文言文為載體,以語言節奏的和諧性再現生活抒情言誌的語言藝術。古典詩歌是按照產生時間的先後所劃分的漢語言詩歌兩大體裁之壹。 漢語言詩歌分為古典詩歌和現代詩歌。古典詩歌分為古典風體詩歌和古典格律詩歌。現代詩歌分現代格律詩歌和現代風體詩歌。 什麽是古典格律詩歌?就文學體裁而言,古典格律詩歌是以漢語言文言文為載體,以語言節奏的最高和諧性再現生活抒情言誌的語言藝術。古典格律詩歌包括近體詩(律絕、律詩和排律)、詞、曲。古典格律詩歌格律嚴謹,在字數、句數、平仄、對仗、用韻等方面都有明確的要求。什麽是古典風體詩歌?就文學體裁而言,古典風體詩歌是以漢語言文言文為載體,以語言節奏的壹般和諧性再現生活抒情言誌的語言藝術。古典風體詩歌包括詩經體詩歌、楚辭體詩歌、樂府體詩歌和古體詩。古典風體詩歌格律比較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和雜言體。三五七言兼用者,壹般也算七言。
中國詩很多時稱為“詩詞”或“詩詞歌賦”。中國的詩詞有悠久的歷史,早期的詩詞有《詩經》、《楚辭》和漢《樂府》等。據趙翼統計《左傳》引《詩經》有二百壹十七處。唐宋元是詩詞鼎盛的時代,壹般稱作唐詩、宋詞、元曲,但古體詩和近體詩在唐以前已經出現,在唐宋之後亦有很多人創作詩詞。詩詞有壹定的格律要求,據考證有不少詩詞本來是可以歌唱的,但大多數音樂已經失傳。明清兩代章回小說和戲曲興起,不少小說和戲曲之中亦含有詩詞。
詩除了表達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亦反映社會文化,富於想象,語言具有節奏韻律,傳統的詩歌亦常常對結構格式有壹定要求。詩的特點在於除了可以閱讀,亦宜於吟誦,又或者和其它藝術形式結合表演。詩常透過特定的形象和技巧,讓字詞除了表面意義之外,蘊含另壹層意義,或喚起情感***鳴。
詩者,感其況而述其心,發乎情而施乎藝也——摘自趙缺《無咎詩三百序》。詩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是壹種闡述心靈的文學體裁,而詩人則需要掌握成熟的藝術技巧,並按照壹定的音節、聲調和韻律的要求,用凝練的語言、充沛的情感以及豐富的意象來高度集中地表現社會生活和人類精神世界。孔子認為,詩具有興、觀、群、怨四種作用。陸機則認為:“詩緣情而綺靡”。在中國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稱為歌,後世將兩者統稱為詩歌。
詩歌是壹種大的文學樣式。它要求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會生活,飽含著豐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語言精練而形象性強,並具有壹定的節奏韻律,壹般分行排列它在各種文學體裁中出現最早。詩歌按照有無故事情節分為敘事詩和抒情詩;按照語言有無格律分為格律詩和自由詩;按照有無押韻分為有韻詩和無韻詩。
詩歌現代漢語釋為壹種抒情言誌的文學體裁。《毛詩-大序》載:“詩者,誌之所在也。在心為誌,發言為詩”。宋嚴滄浪《詩話》雲:“詩者,吟詠性情也”。中國古代稱不合樂的為詩,合樂的稱為歌,現代統稱為詩歌。只有壹種用言語表達的藝術就是詩歌。
中國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稱為歌,現代壹般統稱為詩歌。它按照壹定的音節、韻律的要求,表現社會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詩的起源大約可以追溯到上古。虞舜時期就有相關文獻記載。《詩經》是我國第壹部詩歌總集,相傳為孔子所編。近年來關於這個問題學術界尚有爭論。中國古代詩歌歷經漢魏六朝樂府、唐詩、宋詞、元曲之發展。《漢書·禮樂誌》:“和親之說難形,則發之於詩歌詠言,鐘石筦弦。” 漢 荀悅《漢紀·惠帝紀》作“詩謌”。 唐 韓愈《鄆州溪堂詩》序:“雖然,斯堂之作,意其有謂,而喑無詩歌,是不考引公德而接邦人於道也。” 明 王鏊《震澤長語·官制》:“ 唐宋翰林,極為深嚴之地,見於詩歌者多矣。” 魯迅《書信集·致竇隱夫》:“詩歌雖有眼看的和嘴唱的兩種,也究以後壹種為好。”孔羽《睢縣文史資料·袁氏陸園》:“袁氏(袁可立)陸園在鳴鳳門內,……每逢佳日節期,州內文人名士在此聚會。所吟誦的詩歌,後來薈為專集,名《蓬萊紀勝》。”
古時候,信息技術不發達,所以人們從這壹個地區到那壹個地區傳遞信息非常不方便,於是他們將寫好的詩編成歌,而詩歌就從人們的口中傳遞;詩歌起源於上古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等而產生的壹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尚書·虞書》:“詩言誌,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禮記·樂記》:“詩,言其誌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早期,詩、歌與樂、舞是合為壹體的。詩即歌詞,在實際表演中總是配合音樂、舞蹈而歌唱,後來詩、歌、樂、舞各自發展,獨立成體,詩與歌統稱詩歌。
詩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學特質的文學樣式,它來源於上古時期的勞動號子(後發展為民歌)以及祭祀頌詞。詩歌原是詩與歌的總稱,詩和音樂、舞蹈結合在壹起,統稱為詩歌。中國詩歌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遺產,如,《詩經》《楚辭》和《漢樂府》以及無數詩人的作品。歐洲的詩歌,由古希臘的荷馬、薩福和古羅馬的維吉爾、賀拉斯等詩人開啟創作之源。
詩歌發展經歷了《詩經》→ 《楚辭》→漢賦→漢樂府詩→建安詩歌→魏晉南北朝民歌→唐詩→宋詞→元曲→明清詩歌→現代詩的發展歷程。
1.詩按音律分,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古體詩和近體詩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從詩的音律角度來劃分的。
(1)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古體詩的發展軌跡:《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
①楚辭體:是戰國時期楚國屈原所創的壹種詩歌形式,其特點是運用楚地方言、聲韻,具有濃厚的楚地色彩。東漢劉向編輯的《楚辭》,全書十七篇,以屈原作品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離騷》為代表作,後人因此又稱“楚辭體”為“騷體”。
②樂府:樂府是自秦代以來朝廷設立的管理音樂機構,漢武帝時期大規模擴建,從民間搜集了大量的詩歌,後人統稱為漢樂府。後來樂府成為了壹種詩歌體裁。(1976年在秦始皇陵區出土了壹件鈕鐘,上書錯金銘文:“樂府”,2000年在西安秦遺址出土“樂府承印”封泥壹枚,進壹步肯定了這壹史實,而非始於漢武帝時期。)
(2)近體詩:與古體詩相對的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是唐代形成的壹種格律體詩,分為兩種,其字數、句數、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規定。
①壹種稱“絕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簡稱五絕,七言的簡稱七絕。
②壹種稱“律詩”,每首八句,五言的簡稱五律,七言的簡稱七律,超過八句的稱為排律(或長律)。
律詩格律極嚴,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韻有定位(押韻位置固定),字有定聲(詩中各字的平仄聲調固定),聯有定對(律詩中間兩聯必須對仗)。例如,起源於南北朝、成熟於唐初的律詩,每首四聯八句,每句字數必須相同,可四韻或五韻,中間兩聯必須對仗,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詩定格基礎上加以鋪排延續到十句以上,則稱排律,除首末兩聯外,上下句都需對仗,也有隔句相對的,稱為“扇對”。再如,絕句僅為四句兩聯,又稱絕詩、截句、斷句,平仄、押韻、對偶都有壹定要求。 從上到下,分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
(3)詞:又稱為詩余、長短句、曲子、曲子詞、樂府等。其特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字數不同可分為長調(91字以上)、中調(59~90字)、小令(58字以內)。詞有單調和雙調之分,雙調就是分兩大段,兩段的平仄、字數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單調只有壹段。詞的壹段叫壹闋或壹片,第壹段叫前闋、上闋、上片,第二段叫後闋、下闋、下片。
(4)曲:又稱為詞余、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興起於金,興盛於元,體式與詞相近。特點: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數(套曲)兩種。套數是連貫成套的曲子,至少是兩曲,多則幾十曲。每壹套數都以第壹首曲的曲牌作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須同壹宮調。它無賓白科介,只供清唱。
2.按內容來分類: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悼亡詩、諷喻詩。
(1)懷古詩。
壹般是懷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跡。詠史懷古詩往往將史實與現實扭結到壹起,或感慨個人遭遇,或抨擊社會現實。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感慨個人遭遇,理想和現實的矛盾,年過半百,功業無成。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表達對朝廷茍且偷生的不滿,抨擊社會現實。也有的詠史懷古詩只是對歷史作冷靜的理性思考與評價,或僅是客觀的敘述,詩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詩人的感慨只是畫外之音而已。如,劉禹錫的《烏衣巷》,今昔對比,表達了詩人的歷史滄桑之感。
(2)詠物詩。
詠物詩的特點:內容上以某壹物為描寫對象,抓住其某些特征著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誌。由物到人,由實到虛,寫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擬人、對比等表現手法。
(3)山水田園詩。
曹操開山水詩先河,東晉陶淵明開田園詩先河,發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人物是王維、孟浩然。山水田園詩以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見長,詩境雋永優美,風格恬靜淡雅,語言清麗洗練。
(4)戰爭詩。
從先秦就有了以邊塞、戰爭為題材的詩,發展到唐代,由於戰爭仍頻,統治者重武輕文,士人邀功邊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舉進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種積極用世、昂揚奮進的時代氣氛,於是奇情壯麗的邊塞詩便大大發展起來了,形成壹個新的詩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適、岑參、王昌齡。
(5)行旅詩和閨怨詩。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長期流離漂泊,或久戍邊關,總會引起濃濃的思鄉懷人之情,所以這類詩文就特別多,它們或寫羈旅之思,或寫思念親友,或寫征人思鄉,或寫閨中懷人。寫作上或觸景傷情,或感時生情,或托物傳情,或因夢寄情,或妙喻傳情。
(6)送別詩。
古代由於交通不便,通訊極不發達,親人朋友之間往往壹別數載難以相見,故古人特別看重離別。離別之際,人們往往設酒餞別,折柳相送,有時還要吟詩話別,因此離情別緒就成為古代文人壹個永恒的主題。因各人的情況不同,故送別詩所寫的具體內容及思想傾向往往有別。有的直接抒寫離別之情,有的借以壹吐胸中積憤或表明心誌,有的重在寫離愁別恨,有的重在勸勉、鼓勵、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概括壹下,主要分為9種:1諷刺 2愛情 3哲理4送別 5風景 6抱負 7想像 8故事 9思想。
詩體的分類,是壹個復雜的問題。現在,只就壹般的看法,簡單地談談漢魏六朝和唐宋的詩體。
漢魏六朝詩,壹般稱為古詩,其中包括漢魏樂府古辭、南北朝樂府民歌,以及這個時期的文人詩。樂府本是官署的名稱。樂府歌辭是由樂府機關采集,並為它配上樂譜,以便歌唱的。《文心雕龍·樂府》篇說:“凡樂辭曰詩,詩聲曰歌。”由此可以看出詩、歌、樂府這三個概念之間的關系:詩指的是詩人所作的歌辭,歌指的是和詩相配合的樂曲,樂府則兼指二者而言。後來襲用樂府舊題或摹仿樂府體裁寫的作品,雖然沒有配樂,也可稱為樂府。中唐時白居易等掀起壹個新樂府運動,創新題,寫時事,因而叫作新樂府。
唐以後的詩體,從格律上看,大致可分為近體詩和古體詩兩類。近體詩又叫今體詩,它有壹定的格律。古體詩壹般又叫古風,這是依照古詩的作法寫的,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縛。
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四言是四個字壹句,五言是五個字壹句,七言是七個字壹句。唐代以後,四言詩很少見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兩類。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壹般也算七古。五言律詩簡稱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詩簡稱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過八句的叫長律,又叫排律。長律壹般都是五言詩。只有四句的叫絕句;五絕***二十個字,七絕***二十八個字。絕句可分為律絕和古絕兩種。律絕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絕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絕壹般只限於五絕。
上古
——口頭歌謠。
先秦——詩歌發展的兩大源頭:
1。現實主義源頭:西周至春秋《詩經》。
2.浪漫主義源頭:戰國後期《楚辭》(代表作家:屈原)。
漢代——漢樂府《上邪》《陌上桑》《孔雀東南飛》。
(漢末)文人五言詩《古詩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魏晉南北朝:
1、建安文學:
三曹(曹操 、曹植、曹丕 )。
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玚、劉楨)。
(文學特征:建安風骨、漢魏風骨)。
2、正始文學:代表作家:阮籍、嵇康。
3、兩晉文學:西晉:左思。
東晉: 陶(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派);謝(謝靈運 :開創了山水詩派)。
4、南北朝時期(最大的成就是民歌的發展)。
南朝民歌:文學特征:題材狹窄(愛情)、風格艷麗,喜用雙關。
代表作《西洲曲》。
北朝民歌:文學特征:題材廣泛、風格剛健、語言直率。
《木蘭辭》(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文人詩創作:代表詩人:鮑照、謝朓、庚信。
隋唐五代——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陳子昂。
盛唐:詩仙(李白)、詩聖(杜甫)中國詩壇盛極壹時的“雙子星”。
山水田園詩派:王(王維)、孟(孟浩然)。
邊塞詩派:高適、岑參、李頎、王昌齡。
中唐:韓孟(韓愈、孟郊——詩歌的風格特征:奇崛險怪)。
元白(元稹、白居易——詩歌的風格特征:語言平易直白)。
李賀(人稱“詩鬼”——詩歌的風格特征: 詩境詭譎)。
晚唐 小李杜:李商隱、杜牧 , 溫庭筠詩歌的風格特征:哀艷。
宋代——宋詩重理趣 江西詩派: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 ,楊萬裏(“誠齋體”)、蘇軾。
宋詞(婉約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蘇軾、辛棄疾)。
元代——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鄭光祖、馬致遠和白樸 )。
清代——清詩(龔自珍)、清詞(納蘭性德)。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
體制:“風、雅`、頌”三部分。
“國風”現實主義的精華。
表現手法:賦(鋪陳敘述)、比(比喻)、 興(起興)。
句式四言為主,語言雙聲疊韻。
中國浪漫主義——楚辭。
楚辭體的特點:
1、帶有想象豐富、文辭華美、風格絢麗的浪漫主義色彩。
2、“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
3、楚辭的語句參差,富有變化,篇幅壹般比較長。
4、常用語氣助詞“兮”(句末:加強整體語氣,句中:表停頓)
奠基人:愛國詩人——屈原。
代表作:《離騷》:《離騷》作為楚辭藝術的顛峰之作和代表,在文學史上與《詩經》並稱“風騷”,垂範於後世。
秦朝:秦代實行文化專制政策,焚書坑儒,二世而亡,幾乎無文學可言。除留存下來少數歌頌秦皇功德的刻石文字外,李斯《諫逐客書》是這壹時期少有的優秀散文篇章。
漢代樂府詩:
樂府:采集民歌加以整理,配樂演唱的機構。
內容:繼承《詩經》現實主義傳統《上邪》《陌上桑》。
語言:樸素自然,活潑生動。
句式:五言為主,《古詩十九首》代表了漢代五言抒情詩的最高峰。
謝靈運——開創山水詩派。
初唐:
初唐四傑:王勃、楊炯、駱賓王、盧照鄰
陳子昂建立高峻雄渾、剛健有力的新詩風。
《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孤篇橫絕”。
盛唐:樂府、歌行、律詩、絕句,各體齊備;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相輔傳揚;邊塞派、山水田園詩派,各呈異彩。
最高成就:李白、杜甫。
李白(詩仙)兼采“屈、莊”之精華,融會“儒、仙俠”之精神,進而形成了獨樹壹幟的浪漫主義詩風。建功立業的雄心壯誌,懷才不遇的苦悶情懷,雄奇壯麗的名山大川,這壹切都在其詩作中得以體現。
杜甫(詩聖)憑借憂國憂民的赤子之心,以詩歌的形式,真實的記錄了唐代封建社會由極盛走向極衰過程中的種種社會現象。“窮年憂黎元”是其主體創作精神,也形成了他沈郁頓挫的風格。
晚唐:社會的衰落使唐詩如夕陽殘照。
宋代:
“詞”的產生: 晚唐五代時,詞已成為與“詩”並行的新詩體。溫庭筠、韋莊的詞都有所成就。而南唐後主李煜的詞在藝術上造詣頗高,降宋以後的作品,脫去了遊樂 淫靡的宮廷生活氣息,國破家亡的感慨和個人悲慘遭遇之隱痛充盈其間。
宋詞:
宋詞兩大流派:婉約、豪放。
南宋中興四大詩人:陸遊、尤袤、範成大、楊萬裏。
元代:
元曲的代表作家: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鄭光祖、張養浩、張可久等。
中國詩歌的發展史大致是:歌而詩,詩而詞,詞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