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陶淵明《讀山海經十三經》原文及賞析(六)

陶淵明《讀山海經十三經》原文及賞析(六)

逍遙在高山上,望著樹林。紅柯正在尋找數百萬,森林散布在山谷中。靈仁侍候丹池,沐浴陽光。諸神之景壹抵蒼穹,為何不見燭火!

【註】古以八尺為搜。森三:茂盛的樹葉。神精:指太陽。

陶淵明的《讀山海經十三經》是壹組用神話素材創作的特殊抒情詩。據蒯先生考證(見《陶淵明集》附錄壹,系蒯派所註),此組詩作於晉安皇帝易三年(407)或四年。當時正好是桓玄篡位失敗之後,劉心臟衰竭之前。東晉政權雖然被嚴重摧殘,但並沒有完全崩潰。如果能善用賢人,革除弊端,或許還有復興的可能。這是這首詩的基本點。

《逍遙五高上》是《讀山海經》中的第六首詩。這首詩是根據這些神話傳說中的五高(即“五高”)、牧夫(又名“扶桑”、“初牧”)和塘沽(即“燕谷”)的描寫寫成的,五高是壹座極高的山,可以遠眺大海,牧夫是壹棵神奇的桑樹,可以居住十個太陽,塘沽是壹個廣闊的深淵,可以沐浴十個太陽,也是太陽巡天的起點。 而那神奇的牧夫就生長在它的水中央(根據海外東經“生活在水中”的說法); Xi他是沐浴陽光的女神。詩人以這些神話傳說為基礎,構思獨特,創造了瑰麗、質樸、明快的意境,出色地表達了祝願國家復興的宏大主題。

詩人根據所選主題的特點和表達主題的要求,采用象征手法,把自己寫進了詩中。寫前兩句關於高瞻遠矚的宜興。詩人幻想著自己悠閑地站在高高陡峭的山頂上,看著海天托木的奇妙姿態。“逍遙”看到的是風的神韻和心境的輕松,“豁然”看到的是雲水的浩瀚和天地的廣闊。落筆時,寫的是高瞻遠矚、深思熟慮的形象,隱含著對國家前景的深切關註,自然引出下文所述的風景和事件。

“紅柯”這句話描述了支撐木頭的偉大姿態。在詩人的眼中,出現了壹棵高聳入雲的桑樹。這棵桑樹直立在廣闊的山谷水中,成千上萬的樹枝和層層綠葉像山壹樣,覆蓋了整個山谷。這是多麽壯麗的景觀啊!詩人用巨筆寫出如此壯麗的景觀,有著深刻的含義,就是希望晉朝復興,像撐木壹樣轟轟烈烈。原來桑葚是進士的象征。晉武帝在魏為中壢將軍時,在衙門前種了壹棵桑樹。後來,司馬燕成為開國皇帝,這棵桑樹被神化為美德和趙霽的象征。陸機,潘妮,富賢等。著名詞人齊對《陶淵明註》第九句“擬古”的解釋,以及編《八十八卷》陸、潘、傅的《桑詩》等,都有論及。其中,傅賢的《桑葚賦》曾把司馬燕種下的桑葚比作山谷上的撐木,說“以絕樹之大,登九朝陽”。陶淵明顯然是從那時受到了啟發,所以在壹開始就用遠觀扶木,以示對國家前途的深切關懷,而在這裏也是扶木以示祝願國家復興的善意。

作為太陽的生存環境,支撐木和被它覆蓋的山谷自然地翻譯了下面太陽的活動情節。

“靈人”這句話渲染了洗澡日的異樣感覺。“靈人”意為神人,指沐浴的女神。“丹池”是指太陽的沐浴。古代帝王多以蔡丹為飾,稱之為“丹禁”、“丹闕”、“丹雍”。另外,古人把太陽當作君主的形象,圓明的這首詩也把太陽當作君主的形象,所以這樣用。詩人想象著壹位女神每天清晨在蔡丹裝飾的浴池中侍候太陽,為太陽洗去汙垢,讓太陽永遠那麽明亮燦爛。《山海經·黃達南經》中何沐浴日的原始神話,只說“有壹女子名為何,方沐浴日在”,而詩人錦上添花,補充了“靈男守丹池”的場景,將“方沐浴日”改為“沐浴朝”,更為生動雋永。這其中隱含的意思就是希望有壹個賢明的大臣輔佐皇帝,經常為皇帝排除錯誤,這樣政治才會太平,國家才會昌盛。“浴”字的本義是洗去身上的汙垢,但可以引申為修身養性的意思。《禮記·儒林外史》中有“壹邊洗澡壹邊洗澡”的語言,說明這兩首詩可以這樣理解。陶淵明在《詠物詩》中稱贊子車的第三個兒子為秦穆公效力。“我聽從了勸告,我初議無虧”的意思和“壹個有靈性的人侍奉丹池,朝沐陽光”的意思差不多,更說明這兩句詩應該這樣理解。

文末兩句謳歌日出的壯麗。這兩句話既包含了《山海經》中日出而作、野東經芙蓉的神話傳說,又用了曹操的《秋胡星》“明明日月明,為何不只是照耀”和傅玄的《旭日歌》中“逃亡的場面多麽耀眼,旭日四面照。帝德配天地,神識幽野。這是全詩的總結,也是全詩的* * *所在。詩人以無限的* * *,熱烈地贊美日出時的燦爛景象:“景色壹抵天際,何以不見燭火!“這兩句話的直譯是:神聖輝煌的太陽躍上天空,哪個遙遠的地方不是被它照亮的!金鑒的文字和昂揚的聲線,塑造了“破浪橫流,直上雲霄”(蕭統《陶淵明集序》)的磅礴形象,更有力地表現了渴望民族復興的慷慨情懷。當然,詩中的“神景”還是皇帝的象征。受限於歷史,陶淵明只能寄希望於帝王的智慧。只有明君才能用賢臣,賢臣才能進行美式政治,才能走向復興:這是屈原和諸葛亮的邏輯(見屈原的《離騷》和諸葛亮的前模),也是陶淵明的邏輯。

蘇軾說陶淵明的詩“質而傳神,富而真”(蘇轍《追陶淵明詩》轉述蘇軾的話)。這首詩真是太珍貴了。全詩語言很簡單,篇幅很短,卻蘊含著許多瑰麗的意象和深刻的感情,使人讀來仿佛是壹個詩人從天而降,目睹壹座險峰眺望大海,壹棵仙女樹高聳入雲,遮住下面的山谷,壹位等待丹池已久的女神,壹輪燦爛而爆裂的太陽,從而獲得各種特殊的審美快感。這首詩真正做到了平凡與非凡、簡單與精彩、洗練與豐滿的完美統壹,因而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劉熙載說:“讀《八廢表》所表現的元明山海經,很有深情,妳的詩的深度也是深刻的”(《藝術大綱》卷二)。這首詩是處理神話和現實關系的傑作。詩人首先從神話傳說中獲得壹些反映自己理想和感情的感受,從而產生強烈的創作沖動。然後“集八極,遊萬仞”,將自己的主觀感受註入神話,使牧夫的“森三伏古”具有了象征意義,使靈性的人們懷抱著“晨浴”的忠誠,將原本的神話素材轉化為“秘繞、隱采、潛發”。這些相對獨立的審美意象,通過詩人巧妙的筆觸,被組織成“精彩的外語交流和內在含義的音符”。於是,八荒桌上的靈物都有了現實世界的感覺,光怪陸離的傳說都有了耐人尋味的含義,真的讓人覺得奇幻又親切。不要覺得“有深有簡”(沈德潛《談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