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落黃昏,青楓葉薄。
孤城閉水,鳥獨飛。
擺渡之初,鄰居釣魚不歸。
故鄉斷腸,何處搗寒衣。
植被落下的黃昏,天空顯得很高,青楓樹上結霜的葉子散落稀疏。臨江的孤城大門已經關閉,壹只孤鳥背對人飛向遠方。壹輪新月剛剛在水邊的渡口升起,隔壁的漁民還沒有捕魚歸來。思鄉的感覺壹直肝腸寸斷。鐵砧在哪裏亂敲?
賞析:這首詩是在余幹(今江西)招待所時寫的壹首想家的作品。這首五言詩,從可以看到“楓葉疏”的黃昏,寫到夜漸黑城門緊閉,再到明月初起,直到夜深人靜,坐在閨房裏聽著思婦敲打寒衣的砧音,時間遞進。
這說明詩人在小城旅社的長期觀察,揭示了異地遊子的極度孤獨、寂寞感和思鄉之情,直到“思鄉斷腸”的過程,然而詩筆婉約,風姿綽約,這種內在的層次,是不著痕跡地寫不出來的,是不仔細鑒賞得不到的。壹首小詩既有自然美,又有深刻的含義,這是非常難得的。
寒衣節的由來
相傳寒衣節起源於周朝,時間是每年農歷十月初壹。節日特別關註先死的人,叫送寒衣。《禮記·月令》描述了周代臘祭的情況:天子在社壇上祭祀日月星辰之神,在門內祭祀五代祖先,同時安慰農民,頒布新的作息制度。
寒衣節標誌著嚴冬的到來,也是給父母、愛人等關心它的人送去禦寒衣物的日子。七月詩經曾經提到“七月火流,九月賜衣”,意思是從九月開始逐漸變冷。人們該買衣服禦寒了,所以十月的第壹天也就是俗稱的服裝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