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文
在南京登上鳳凰臺。
李白
曾有鳳凰在鳳凰臺上,鳳去臺空,唯江東還。
武功花鋪設在荒無人煙的小道上,晉朝皇親國戚的數量已經成了饑荒。
山中雲霧繚繞,如藍天,河水壹分為二。
總有壹個漢奸當道,像是遮天蔽日,長安看不到心裏郁悶。
2.翻譯
鳳凰平臺上曾經有壹只鳳凰在遊動,但只有鳳凰去臺灣的時候,河水還在向東流。
吳王宮裏的花草都埋在荒無人煙的小路裏,金朝的許多皇室都成了荒冢和古丘。
三山之霧若隱若現,如墜蒼穹,江面被白鷺洲壹分為二。
總有奸臣當道如雲遮日,長安卻看不到他心中的郁悶。
3.創作背景
《上南京登鳳凰臺》是李白詩集裏為數不多的七言律詩之壹。這首詩寫於天寶年間(唐玄宗年間,742 ~ 756),作者奉命“把黃金還山”,被迫離開長安,前往南方的金陵。壹說是作者流亡歸來後寫的。也有說是李白遊覽黃鶴樓後所寫,留下“眼前無景,崔豪題詞其上”,為的是與崔豪的黃鶴樓壹較高下。
4.欣賞
《登南京鳳凰臺論》是唐代律詩中的名篇。前兩句寫了鳳凰臺的傳說。十四個字裏,我用了三個鳳凰字,但沒覺得重復。音節流暢明亮而優美。“鳳凰臺”位於金陵鳳凰山上。相傳南朝劉宋永嘉年間,此山上有鳳凰聚集,故建之,山、臺由此得名。在封建時代,鳳凰是壹種吉祥的標誌。鳳凰來訪,象征著王朝的興盛;而現在,連六朝的繁華都壹去不復返了。唯有長江之水猶在流,自然永恒。三四句話進壹步發展“鳳凰去臺”的含義三國時期的吳和東晉後期都是以金陵為駐地。詩人感慨地說,昔日繁華的吳國宮廷已經荒蕪,東晉壹代風流人物早已入土為安。當時的宣和並沒有在歷史上留下什麽有價值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