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是古代傳說中的神奇動物,是百獸之首。漫長的封建社會用來象征皇帝,後來人們用它來象征和平與美好。因此,尊龍,尊龍愛龍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玩耍,跳舞和迎龍是人們慶祝和平與繁榮的群眾活動,也是農村鄰裏和諧團結的象征。湖源迎龍的習俗始於明末清初。
我們歡迎的龍屬於臥龍,由壹個龍頭,壹個龍身,壹個龍尾組成。用竹片和竹簽在2.5米長的木板上編織,糊上紙裝飾。龍頭高大威猛,大眼睛閃閃發光,大耳朵隨風擺動,大嘴裏銜著壹顆金色的龍珠,五色長須,高髻閃亮,公雞的爪子極其鋒利,魚尾翻騰著白浪,獸王的頭居高臨下,全身鱗片閃閃發光,頭上掛滿了鳳凰、孔雀、蜻蜓、聖甲蟲……載歌載舞。晚上點蠟燭色彩鮮艷,造型逼真,龍頭高,威力大。
迎龍活動:龍頭是去年年初各姓氏(鄧姓、陳姓)的第二、三、四名得獎者。他們迎接的龍分別取名為大龍、二龍、尾龍。每條龍後面都是由各家各戶組成的龍身。陳、鄧迎賓的龍各由三條龍組成,西鄧、李的龍首、燈頭同屬壹主。
迎龍隊伍以銅鐘、銅鼓為龍頭,依次為燈籠、龍傘、笛子、二胡、嗩吶,再依次為鑼、鼓、鈸,隨後是各種花籃、燈籠、樂隊。水龍頭前有兩個敲大鑼的指揮官,大龍和二龍。
龍尾龍之間有樂隊和燈隊。當晚,全鎮的婦女、兒童和老人都來觀看,甚至還有十裏八鄉的村民專程來看熱鬧。街道兩旁,燈火輝煌,鑼鼓喧天;煙花,五顏六色的煙花,照亮了整個天空,把山鄉的夜景裝點得異常美麗壯觀。
遊龍裏的參與者基本都是男青年。他們都穿著涼鞋,運動鞋,腰間圍著圍巾。他們雙手緊緊握著龍板,眼睛盯著前方,臉上寫滿了興奮、自豪和緊張。遊龍時而快,時而慢,時而扭成壹團...不太平!因為年輕人喜歡刺激,好鬥和貪玩,人們經常掉進河裏和田野裏,全身濕透,甚至渾身是泥...讓每個人都開心,沒有人會介意。
遊龍的行走路線和迎賓燈籠都是壹樣的。壹路上每走到別人家門口,各家都會燃放煙花爆竹來歡迎妳,這意味著妳會很幸運。遊龍回祠堂祭拜時,許多青年男女會爭搶龍須。當他們回到家,他們會把龍須掛在蚊帳的邊緣或新房的門口,這意味著龍將在來年生兒育女,增添鮮花。遊龍結束後,龍首的主人召集藝人唱歌娛樂,然後邀請客人到晚上。
迎賓燈
迎花燈又稱“迎丁”,民間有“慶添丁”之意。舊社會人們有早婚早育的習慣,有多子多福的思想,重男輕女。結婚生子是人生大事。春節期間,親戚和族人會來慶祝和祝賀。後來,打燈籠的習俗逐漸形成。據說始於明末清初。迎燈是春節期間的第壹個重要活動。有三層含義:壹是通過壯觀的迎燈遊行,表現本民族人民的繁榮、團結、和諧;其次,通過新婚“沙燈”(新娘家出嫁的彩色燈籠)的數量,反映了百姓的富裕程度,即百姓壹年娶了多少新娘;第三,通過許多五顏六色的燈籠,展示了人民對傳統文化的傳承。的確,逆著燈光在街上遊行。敲鑼打鼓,彈唱歡歌,喜慶歡樂,增添了民間春節的喜慶氣氛,同時也表達了人們對新的壹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願望。迎燈活動由去年出生的第壹個男性的家庭領導。花燈迎賓隊由燈頭和各組“沙燈”組成。第壹隊花燈由銅鐘和銅鼓牽著,其次是第壹盞花燈,接著是龍傘或龍珠(隊伍的順序不能亂),接著是樂隊和花籃隊(花籃、鯉魚燈、鶴燈、五星燈、燈籠、飛機燈等)。).“沙燈”新婚小組由銅鐘和銅鼓帶領,與“沙燈”相連,隨後是樂隊,隨後是燈隊...當車隊經過門口時,各家都會燃放煙花爆竹迎接,象征著迎花燈、增人、發財、吉祥之意。招待會結束後,燈籠頭和“沙燈”主人會請民間藝人唱歌,然後請客人和親戚吃喝到半夜。
朱穎大橋
在元宵節的第壹個月的第十五天,有舉行活動歡迎蠟燭橋的習俗。歡迎蠟燭橋意味著祝願來年風調雨順,和平繁榮,生活富足。至於確定具體事件承辦人,陳和鄧姓氏不同。陳按祖輩抽簽,當年最老的是鄧。蠟燭橋簡單,制作簡單,用木頭,竹片,各種花紙做材料。在2.5米長的木板上安裝5對形似凳腳的骨架,用白紙粘貼成漏鬥形燈箱,在箱內插上蠟燭,在燈箱周圍配上“國泰民安”、“富貴榮華”等祝福的詩句。或者畫代表好運的花、鳥、昆蟲、魚。每兩個燈箱都用五顏六色的花裝飾,於是就做了壹個蠟燭橋。晚上,人們把自己的蠟燭橋扛到村頭,連成幾百個結。隨著主持人壹聲令下,鑼、鼓、鞭炮齊鳴,燭橋隊沿著村子的街道走著。燭光閃爍,遠遠望去,像壹條長長的龍在蜿蜒曲折,場面十分壯觀。英珠橋特別註重和諧和平,文明遊行。沒有人會沿河而下到田裏去,這預示著好運和順利。擡著蠟燭橋的小夥子們臉上洋溢著幸福輕松的表情,蠟燭橋所到之處,迎接它的是煙花爆竹。每個人都祈求長壽、財富和好運。在歡迎客人後,坎德勒布裏奇的主人家邀請民間藝人到家中演唱歌曲,然後設宴招待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