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節氣經常出現在文人的詩歌中。讓我們跟隨經典詩詞的節奏,迎接冬日季節最美的開始。
原文
十月,江南天晴,寒光如春花。
霜輕不殺草,大漠沙初幹。
老柘葉黃如嫩樹,寒櫻枝白如野花。
這時候羨慕閑人醉,五馬無理由進館子。
初冬,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七言詩。江南十月的天氣依舊晴朗,沒有萬物雕零的悲涼景象,卻如春天般可愛。詩人對眼前的風景有所感悟,想欣賞美景,放松自己,但又因身份而不得不克制自己,對自己做不到這壹點充滿遺憾,從而表現出對休閑飲酒者的無限羨慕。全詩語言通俗,節奏明快,流暢中有壹點清新之意。
翻譯
十月的江南天氣很好,冬天的景色和春天壹樣可愛。
因為霜輕,草還沒有雕謝,但依然長得茂盛。由於天氣溫暖,沙田大面積的沙堤被曬幹了。
老柘樹的葉子雖然黃了,但還是像新生的壹樣。櫻花樹不合時宜,冷天開白花。
這個時候很羨慕普通人喝酒的悠閑,因為公務繁忙,沒有時間去餐廳休閑。
給…作註解
①憐惜:可愛。春花:春天。
⑵茂盛的植被。
⑶沙漠:密度大,分布廣。
⑷柘(zhè):樹名,桑科,密韌木。
5]冷櫻桃樹:寒冷天氣下的櫻桃樹。野花:盛開在時間之外的花。
【6】羨慕:羨慕。休閑:休閑,休閑。
⑺五馬:漢代太守使用的車輛是由五匹馬驅動的,指太守駕駛的車輛。這裏指的是太守。無理由:沒門,也就是沒有門,沒有機會。
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長慶三年(823)十月,白居易五十二歲,任杭刺史。白居易這次出使江南,與他在朝廷政治鬥爭中的處境有關。《舊唐書·白居易傳》中說:“皇帝在荒政無法無天的時候,不是他掌權,是他控制了順從的壹方,河月作亂。說累了容易,天子不能用,而求外帖。”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白居易重返江南,其情感變化十分明顯。壹方面,很自然的回到少年避亂流連的地方;另壹方面,此時雖然政治上失意,但畢竟官邸顯赫,絕非當初避難時可比,在此實現了刺守壹縣的夙願。再加上遠離朝中崛起的小集團紛爭,他的心情自然是非常輕松悠閑的。宜人的氣候,美麗的自然風光,熙熙攘攘的市場,都讓他流連忘返,於是寫下了這首詩。
做出贊賞的評論
初冬總是能給人壹種蕭瑟寒冷的感覺,但這首詩卻獨樹壹幟,讓蕭瑟的冬天瞬間變得活潑可愛。全詩語言直白,接近口語,用詞準確,描寫到位。
第壹副對聯點明了時間地點,寫江南十月雖有輕寒纏綿,詩人眼中所見的初冬景色卻沒有蕭灑之感,卻如春日般生機勃勃,引人入勝。中間兩副對聯專門描寫了十月江南的“好”:地上有淡淡的霜,但並不冷颼颼的,草還很茂盛;太陽還是熱的,曬著大地;斑駁的光影灑在黃葉老樹上,看起來像新芽;寒冷的櫻花白色的花朵掛滿枝頭,給初冬增添了壹絲溫暖。這位詩人用壹種近乎粗略的手法描述了初冬季節,對仗簡潔明了。由景入國,寫詩人的內心感受和現狀,說在這樣的美景中,他羨慕飲酒者的閑適,卻又公務纏身,不能去酒樓飲酒放松。因為10月份是秋收完成的季節,也是農民納稅、交糧的季節。郡守壹年的第壹項工作就是保證政府稅收和糧食的征收,所以十月是他們最忙的時候。白居易雖是詩人,卻壹點也不願意工作。難怪他對閑人有壹種羨慕的感覺。“無因”二字運用巧妙,生動地表現了詩人不由自主的狀態,與第壹副對聯中的“如春花”相呼應。
這首詩的好處是,不正面寫繁忙的公務,只把尾聯的寓意與初冬的美景對比,含蓄優雅。從詩中也可以看出,今年秋收季節的天氣很好,對采集工作非常有利,所以詩人心情很好,看到的壹切都充滿了生機,覺得忙碌而有收獲。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本名樂天,晚年名香山居士、醉隱。原籍太原(今山西),後遷居下坳(今陜西渭南)。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藏彜大夫、左贊善。後來,由於上述要求,刺死丞相吳的兇手被嚴厲逮捕,得罪了權貴,被貶為江州司馬。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鮑莉初年任蘇州刺史,後又任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他主張“文章要及時寫,歌詩要為物寫”,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他的詩語言通俗,據說老婆婆也能聽懂。他經常和元稹壹起唱歌,在世界上被稱為“白元”。有《白常青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