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引起灰塵的東西。
‘菩提無樹’:菩提是壹種覺悟,那麽有什麽樹呢?若有樹,則菩提成物,執之。菩提本來壹無所有。妳說妳意識到了,但是它看起來像什麽?是青色嗎?黃色?紅色?白色?說說看,看是不是隱形的。
鏡子不是平臺:妳說妳的心像鏡子平臺,其實根本沒有平臺。有了平臺,就會執著。俗話說‘妳應該沒有東西住,但妳的心會成長’。為什麽要有平臺?
“什麽都沒有”:什麽都沒有,沒有外觀,沒有圖像或形式,所以什麽都沒有。
‘在哪裏引起塵埃’:既然什麽都沒有,塵埃從哪裏來?根本沒有住的地方。
這首頌歌主要來源於‘宜居無定所,宜生於心’。如果妳沒有全部的執著,那就是佛陀說的:‘眾生皆有如來的智慧和德行,卻無法用妄想和執著來證明。’這個地方教人沒有堅持。妳抓著它幹嘛?如果妳執著於它,將來不會死嗎?妳死的時候會抓住什麽不放?
佛祖對我說:妳心中有塵。我用力擦了擦。
佛說:妳錯了。灰塵擦不掉。所以我剝去了我的心。
佛說:妳又錯了。塵埃不是塵埃,所以沒有塵埃!
我不明白。妳什麽意思?
我認為這是源於沈繡和慧能的兩個兒子。
沈繡說:“作為壹棵菩提樹,我的心就像壹個鏡臺。要經常擦,不要弄灰塵。”
慧能曰:“菩提無樹,鏡非臺。什麽都沒有,所以沒有塵埃。”
的確,理解這兩個兒子真的很難,甚至壹個正確的理解都不容易。難以理解...
做菩提樹,心如鏡臺。不定期經常擦拭,以免造成灰塵。
眾生之身是開悟智慧之樹,
眾生的心就像壹面明亮的舞臺鏡子。
試著不停地刷,
不要讓隨它去吧被汙垢汙染,汙垢阻擋了自然的光。
菩提無樹,鏡非臺。本來什麽都沒有,所以沒有塵埃。
菩提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不是舞臺。
沒什麽,沒什麽,
我能在哪裏得到灰塵?
現在只能從字面上理解,還不能理解透徹!
心無塵,塵即心。如果人們無意清理,他們就會死去。
我曾經思考過壹個問題:人們認為壹個東西很好吃,但實際上氣味比味道占的比重更大。
所以像狗這種嗅覺敏銳的生物在飲食上遠比我們幸福。這個想法對嗎...如果錯了...怎麽了?
其實塵在外,心在內,經常刷,心幹凈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即是心。
他威心無塵,無塵也無心?
正如慧能所說:仁者動之。
再比如道家說的:道可道非凡。
他們有同樣的理由...
佛教徒關註心中的壹切,追求世間的修養。
道教講究無牽無掛,追求隱逸。
佛教要超越這個世界,道教修行這個世界,追求是壹種修行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