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現有的史料記載,竹子成為繪畫題材並進入中國傳統繪畫領域是在唐代。唐代著名的文學家、詩人王維非常喜歡竹子,也喜歡畫竹子。雖然我們今天已經找不到唐代的竹畫原作了,但是大詩人白居易的壹首詩,卻可以讓我們對當時竹畫的高度有壹個大概的了解:“莫從根生,莫從筍生,仰頭望畫,低頭聽聲。”
學者畫家李炎: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最早的竹子原畫是在宋代,以著名畫家文同最具代表性。文同這位畫家,應該說曾經在中國竹畫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說,他的畫竹風格影響了幾百年到現在人們畫竹的風格。
畫竹在每個時代都有畫家自身精神的烙印,他的精神烙印也是時代的烙印。例如,鄭板橋,清代著名的畫家,他畫竹子,被稱為揚州八怪之首。他是壹個誠實的官員,他非常同情普通人的痛苦。所以在他畫竹子的時候,也表現了這個想法。有壹本很小的相冊,我們再也看不到了。據說上面只有兩三片竹葉,但上面這首詩正好給了這兩三片竹葉最好的解釋。他“曹州縣的壹些小官總是關心他們的感受。”妳什麽意思?我在衙門裏歇息,聽見窗外竹簌簌作響,好像有人在向我訴苦。但是我怎麽能為我小小的州縣官員解決這麽多個人問題呢?但即便如此,他們的壹點點苦難,都附在我的心裏。“壹枝壹葉總在乎感情”是很棒的壹句話。作為壹個像鄭板橋壹樣具有民本思想的清官,他通過畫竹子來體驗民情的苦難。我覺得真的值得載入史冊。如此偉大的畫家。
竹畫雖美,但壹定要欣賞。首先要看畫中竹子的整體資質和造型。在中國傳統水墨畫中,是剪影與輪廓之美,是氣勢與神韻之美;其次,畫壇的人更習慣於把畫竹子當成寫竹子,因為在竹畫中隨處可見中國書法的筆意和妙意。
李巖:比如畫它的竹竿,就要表現它的剛柔並濟。壹般來說,要用隸書或楷書來畫竹竿、大竹竿、竹節,再用隸書來畫竹枝,這是壹種介於行書和行書草書之間的書法,所以看起來很挺拔。壹般來說,畫竹葉要用楷書,壹筆壹劃,筆寄回家。中國的寫意以畫竹為主題,把書法的意趣表現在畫中,應該說是淋漓盡致。反過來,如果妳沒有書法美學的觀點,看畫竹就很難體會到它的美學意蘊。
詩表達願望,畫傳達情感。當代中國波瀾壯闊的社會變革影響了畫家的心靈,改變了竹畫的風格、氣質和內涵。著名國畫大師李苦禪生前應邀為北京人民大會堂繪制了壹幅巨幅竹畫,氣勢磅礴,散發著濃郁的時代氣息。這樣的竹畫早就脫離了傳統文人畫對竹枝葉的描寫和個人情感的表達,視野更加開闊,題材博大精深。
著名畫家崔會敏師從國畫大師董壽平。他在繼承前人藝術精華的同時,潛心研究竹畫,博采眾長,找到了壹條個性的新路。在畫案之前,崔會敏沒有動筆,但他有壹個深思熟慮的計劃。畫筆落下,可以說是筆隨心隨,心隨心。因此,崔會敏創作的墨竹栩栩如生,堪稱竹畫中的極品。
崔會敏:古語有雲:“畫蘭花半輩子,畫竹子壹輩子”。竹畫是“生時熟”,所以作者不敢動筆,但畫技不錯,作者的思想也逐漸提高到壹個層次。我想我這輩子都學不完,畫不完竹子。李炎:竹子的自然生態從古至今變化不大,但由於時代的變遷,竹子繪畫也打上了時代的印記,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是的,多少年來,中國的人們從未停止過對竹子的親近和贊美,竹子已經成為中國繪畫中壹個不斷變化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