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 釋義:
1.語言裏最小的可以獨立運用的單位:~匯。~書。~典。~句。~序。~組。
2.言辭,話語,泛指寫詩作文:歌~。演講~。誓~。~章。~律(文詞的聲律)。
3.中國壹種詩體(起於南朝,形成於唐代,盛行於宋代。本可入樂歌唱,後樂譜失傳,只按詞牌格律創作):~人。~譜。~牌。~調(diào)。~韻。~曲。
詩 釋義:
1.文學體裁的壹種,通過有節奏和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情感:~歌。~話(a.評論詩人、詩歌、詩派以及記錄詩人議論、行事的著作;b.古代說唱藝術的壹種)。~集。~劇。~篇。~人。~章。~史。吟~。
2.中國古書名,《詩經》的簡稱。
1.詞的詳細釋義:
〈名〉
(形聲。從言,司聲。本義:言詞。按,“辭”、“詞”在“言詞”這個意義上是同義詞。但在較古的時代,壹般只說“辭”,不說“詞”。漢代以後逐漸以“詞”代“辭”)
同本義
詞,意內而言外也。——《說文》
詞色甚強。——《世說新語·輕詆》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杜甫《石壕吏》
門者故不入,則甘言媚詞,作婦人狀,袖金以私之。——宗臣《報劉壹丈書》
又如:名詞;動詞;形容詞;詞色(聲色);詞鋒(犀利的文筆,好像刀劍的鋒芒);詞不達意
詩文中的詞語
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姜夔《揚州慢》
又如:詞科(文詞科場;科舉考場);詞場(文壇、文苑、文辭薈萃的地方;文詞科試的場所);詞翰(詞章);詞章(文辭的通稱。後用以專稱詩賦文章而言)
狀紙;訴訟
次日,壹乘轎子擡到縣門口,正值知縣坐早堂,就喊了冤,知縣叫補進詞來。——《儒林外史》
又如:詞狀(狀詞;訴狀);詞因(原因,情由。多指供詞,訟狀所陳述的內容);詞訟(同辭訟。訴訟)
文體名,詩歌的壹種。壹種韻文形式,由五言詩、七言詩或民間歌謠發展而成,起於唐代,盛於宋代。原是配樂歌唱的壹種詩體,句的長短隨歌調而改變,因此又叫長短句。有小令和慢詞兩種,壹般分上下兩闋
〈動〉
說,告訴
其詞於賓曰。——《禮記·曾子問》
2.詩的詳細釋義:
詳細釋義
〈名〉
(形聲。從言,寺聲。本義:詩歌)
同本義
詩言誌,歌永言。——《書·舜典》
詩,誌也。——《說文》
詩所以合意,歌所以詠詩也。——《國語·魯語》
教六師,曰風,曰賦,曰比,曰典,曰雅,曰頌。——《周禮·大師》。毛詩序,在心為誌,發言為詩。
臨清流而賦詩。——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又如:詩筒(裝詩稿的竹筒);詩瓢(放詩稿的瓢勺);詩友(以詩詞唱和的朋友);詩虎(作成詩句的燈謎);詩流(詩的流別系統);詩案(因詩獲罪的案件);詩眼(詩句中最為工巧傳神的壹個字);詩債(指向他人乞詩或索和未及酬答);詩傳(詩集);詩獄(因詩篇的內容為言官所檢舉而引發的文字獄)
指《詩經》。在古語中凡稱“詩曰”、“詩雲”都是指《詩經》
詩三百,壹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
詩雲:“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孟子·梁惠王上》
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又如:詩什(《詩經》以十篇為壹單位,編為壹卷,因乃名為壹什);詩序(《詩經》的序);詩教(《詩經》的教化功能);詩傳(《詩經》的註解)
詩人。如:詩公(對詩人的尊稱);詩手(詩人);詩侶(詩友);詩囚(指苦吟詩人。因其詩境艱澀困苦,如被囚禁壹般);詩奴(輕視下乘的詩家。好作詩或絕無佳篇);詩宗(對詩人的敬稱詞);詩翁(負有盛名而年歲已高的詩人);詩聖(有極高成就的詩人)
比喻美妙而富於生活情趣或能引發人強烈感情的事物。如:詩景(優美的景色);大自然的壹草壹木都是詩
〈動〉
誦詩;作詩;賦詩歌頌
能造者其必詩,敢往者無不賦。——楊炫之《洛陽伽藍記》
又如:詩功(作詩的功力);詩酒(做詩與飲酒);詩道(作詩的規律、主張和方法);詩牌(用以題詩的木板);詩懷(做詩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