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壹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壹份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教案應該怎麽寫才好呢?以下是我整理的《觀滄海》精品教案設計,僅供參考,大家壹起來看看吧。
《觀滄海》教案設計 篇1壹、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積累語言詞匯,揣摩其語言魅力;理解詩的內容,領會詩人在詩中所寄寓的情感。
能力目標掌握鑒賞古詩的方法,學習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提高對古詩的審美鑒賞力。
情感目標領會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感受美的熏陶,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並背誦詩歌,掌握鑒賞古詩的基本方法,鑒賞意象意境,領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難點理解詩歌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寫作特色。
三、教學課時
(壹課時)
四、教學方法
誦讀法提問法點撥法討論法探究法多媒體教學法。
五、教學過程
(壹)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1、導入語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壹起學習了何其芳先生筆下所描繪的清新自然的秋景圖,今天我將帶領大家壹起來學習另外壹首描摹秋天景色的詩歌,看看詩人筆下描繪了壹幅怎樣的圖景?下面我們就壹同走進曹操的《觀滄海》。
2、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
首先,請同學們談談“妳心目中的曹操是壹個怎樣的人,妳是如何看待他的?”
{作者簡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瞞,壹名吉利,漢族,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精於兵法,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善詩歌,創有《蒿裏行》、《觀滄海》等詩篇。其詩具有“慷慨悲涼,氣韻沈雄”的風格。
{寫作背景}
東漢建安年間,曹操借許悠之計,以少勝多,擊退他在北方的主要對手——袁紹。袁紹殘部逃至烏桓(遼東半島上的壹個少數民族政權),欲借烏桓之力,以求東山再起。曹操乘勝追擊,征討烏桓。東漢建安12年曹操揮鞭北指,所向披靡,大敗烏桓。歸途中,曹操登臨碣石山,觀看滄海壯麗景色。此刻,曹操躊躇滿誌,意氣昂揚,揮筆即書“《觀滄海》”。
(二)夯實基礎,整體感知
{簡要介紹詩歌體裁}
樂府——兩漢官署名稱,即音樂機關。其主要職責是制作國家典禮音樂,主要收集文人詩、民間歌謠入樂。
樂府詩壹般無標題,尤其是漢代樂府。《觀滄海》的題目是後人所加的。樂府詩可譜樂歌唱,詩最後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誌”是合樂時加上去的,亦可稱之為“詩的附文”,與詩歌表現的內容無關。
{聽讀結合,初讀感知}
請同學們聽我泛讀,註意把握這首詩歌的情感基調。泛讀完之後,再請同學們齊讀,在讀的過程中請同學們找出“這首詩描繪了哪些景象?”
明確:詩中描繪了水、山島、樹木、百草、秋風、洪波、日月、星漢等景象{深入詩歌,品讀文本}
帶領學生進入詩歌,梳理詩歌的內容:
1、細致分析詩歌所描繪的景象構成了壹個怎樣的意境,與詩人的心境有何聯系?
解析:“觀滄海”以壹個“觀”字為線索,總攬全詩。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旨在交代觀海地點及方位,登高臨海,視野開闊,將滄海壯麗的景色盡收眼底。
“水何淡淡,山島竦峙”登高遠眺,描摹大海、山島的情狀,使眼前之景顯得遼闊、壯觀,寫出了滄海之景的壯麗之勢。
“樹木從生,百草豐茂”壹反宋玉《九辯》中“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的悲秋情懷。寫出在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茂,給人生機盎然之感。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此句雖言秋風蕭瑟(秋天的典型環境),卻無半點悲秋意緒。眼前見到的卻是大海的洶湧澎湃,氣象宏闊、生命不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詩人將眼前實景,融進自己的想象和誇張,呈現出吞吐宇宙的氣象。詩人以滄海自比,隱含自己有吞吐日月、包蘊星漢的宏偉氣魄和博大胸懷,抒發了詩人統壹天下、建功立業的壯誌雄心。
“幸甚至哉,歌以詠誌”為合樂而作,與詩歌正文的內容無關。
2、品析這首詩運用了那些藝術表現手法?並說明這些表現手法在詩中是如何得以體現的。
明確:
A、景物的描寫手法:
由近及遠(由眼前實景到想象、聯想之景的描寫——空間關系的遷移,顯得層次分明)
虛實相生(水、山島、樹木、百草、秋風、洪波等景象為實寫,日月、星漢為虛寫。采用虛實相生的描寫手法,使詩內涵豐富,意韻無窮)
動靜姐合(水、秋風、洪波、日月、星漢等景象的描寫為動景,山島、樹木、百草等景象的.描寫為靜景。動靜結合,使詩歌顯得鮮活生動,富於感染力)
B、情感的表現技巧:
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景生情,情生景”:壹切景語皆情語)
托物言誌(借寫大海吞吐宇宙的雄偉壯闊之景,隱喻自己統壹天下、建功立業的雄心壯誌)
{誦讀全詞,升華感情}
請學生富有情感的誦讀全詞,以感受文氣,曹丕在《典論·論文》曾說:“文以氣為主”,詩詞亦是如此。在《觀滄海》這首詞中需要我們在誦讀中去獲得壹種陶冶,以便使自己融入詩中,並達到與詩的壹種交流與溝通。
小結:
本節課所學的《觀滄海》,重點是讓大家掌握鑒賞古詩的方法,學習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體會詩人在詩中所寄寓的情懷。通過對這首詩的學習,我希望大家都能像曹操那樣“胸懷闊大、誌存高遠”。
(三)課後作業
請同學們下來完成課後作業,並背誦這首詩歌。
《觀滄海》教案設計 篇2教學目標:
1、理解這首詩的內容,領會其中抒發的感情。
2、體味本詩情景交融的特點和譴詞造句的妙處。
重難點分析:
1、詩人的抱負如何含蓄地融合在寫景的詞句中?
2、體會本詩慷慨激昂的情感和開闊的意境。
教學過程:
壹、導入
(播放《三國演義》片頭曲。)
看過《三國演義》的同學壹定熟悉曹操,妳們認為,曹操是個怎樣的人?
學生發言。教師總結。(幻燈片1:曹操的照片;文字:“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曹操都壹直自稱“宰相”,從未稱帝。他曾在《讓縣自明本誌》中表述了自己的心誌,說:“身為宰相,人臣之貴以極,意望已過矣。”至於他對自己壹生的評價,他是這樣說的“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除此之外,曹操擅長詩歌,《步出夏門行》與《蒿裏行》諸篇,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我們壹定聽說過這樣的詩句:“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惟有杜康。”就是其中的名句。今天我們要學的《觀滄海》就選自於《步出夏門行》組詩。
二、寫作背景
《觀滄海》寄托了詩人很深的感慨,透過它我們可以看到詩人的闊大胸懷,因為這首詩寫作的時間很特殊。這是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時所作,此時正當夏秋之交,他登臨碣石山,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湧起的大海,壹時詩興大發,豪情滿懷,寫下了這壯麗的千古名篇。
三、鑒賞詩句
1、詩人觀察景物時的立足點在哪裏?
分析:詩人登上碣石山,面對大海,所以碣石山即是詩人的立足點。
2、這首詩既描寫了實在的景色,也描繪了詩人心中想象的奇特之景。詩人描寫了哪些實在的景色?
學生發言。教師總結:詩人描寫了大海的波濤,海中的山島、島上的樹木、百草,以及秋風吹過樹葉時的蕭瑟之聲。其寫作的順序如下:先寫觀海的地點,再寫所觀之景:壹寫大海蒼茫動蕩,山島堅定牢固;二寫島上草木欣欣向榮;三寫海上風浪驚心動魄。
3、詩人描寫的這些景色中,妳最欣賞的是哪壹句?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總結。
4、在全面描繪大海風貌的基礎上,詩人展開想象的翅膀,讓我們壹起來讀這兩句描寫想象奇景的句子吧!
5、為什麽在詩人的筆下,大海是萬物的母親?這裏的大海有沒有特別的含義?
分析:詩人在這裏展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星辰的氣勢,其實洋溢著詩人飽滿的激情和要平定中原建功立業的英雄氣概。所以我們知道,詩人其實是以滄海自比,表達了他統壹中國的偉大抱負。我們可以從大海的氣魄、胸懷觸摸到作為壹個詩人、政治家、軍事家的曹操在躊躇滿誌時豪邁的氣魄、飽滿的激情。
四、情景交融的手法
這是壹首偉人之作,“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四句是全詩的高潮,作者運用誇張的表現手法,創造了壹個極其開闊的意境,給詩歌增添了浪漫主義的色彩。因此,在這首詩中,景和情是緊密結合著的,作者統壹中國意欲建功立業的抱負並沒有在詩中直接表露,而是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中。這種抒情方式叫做情景交融。
這種抒情方式在當時是全新的抒情方式,因為古代許多抒情寫景的詩歌中景與情是分開的。如荊軻《易水歌》中的上句:“風蕭蕭兮易水寒”就是側重寫“風、水”,下句是“壯士壹去兮不復還!”寫的則是壯士決死的感情。
而《觀滄海》字裏行間都洋溢著飽滿的激情。“水何淡淡”六句雖然是在描繪生氣勃勃地大海風光,實際上在歌頌祖國的壯麗山河,透露出詩人“江山如此多嬌,我願為折腰。”的思想感情。“日月”兩句是寫景的高潮,以滄海自比,更恰切地表述了詩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
五、總結
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這與曹操是壹個雄心勃勃的政治家、軍事家的風度是壹致的,真是使人讀其詩如見其人。
《觀滄海》教案設計 篇3學習目標
1、理解文中字詞的意思。
2、有感情地誦讀課文並能熟練的背誦課文。
3、整體把握課文,理解詩歌意思。
4、通過課文體會文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5、體會文中所描繪的壯麗景色。
學習重點
1、整體把握課文,體會詩詞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2、體會宏偉壯麗的景象。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方法
誦讀品味
壹、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正式上課之前老是想請大家欣賞幾幅圖畫(展示圖片),從這些圖片中大家能看到什麽?(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大海的波瀾壯闊)那麽假如當妳們面對大海的時候妳有何感想?(學生各抒己見)妳們想知道曹操面對大還是有何感想嗎?今天就讓我們壹起學習《觀滄海》這首詩歌,去領略曹操筆下大海的美景吧!
板書:題目作者.
破題:通過這個題目我們能看到什麽?(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到題目點出來作者的目的,正文也是圍繞這個“觀”字進行的。
二、作者簡介
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建安文學代表人物。
在鎮壓黃巾起義中,逐漸擴充軍事力量。“挾天子而令諸侯”後,先後滅呂布,敗袁紹,逐漸統壹了北方。建安十二年北征烏桓,大勝。次年率軍南下,被孫權、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他善詩歌,《步出廈門行》、《蒿裏行》均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
偉大的領袖毛澤東都評價他的詩說:“曹操的文詩詞,極為本色,直抒胸臆,豁達通脫,應當學習。”
三、創作背景
公元207年,曹操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湧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千古傳頌的壯麗詩篇,給人壹種震撼之感。
四、疏通課文
1、教師示範。
2、學生試讀。
3、聽錄音。
4、學生再讀。
5、解決字詞。
①臨:登上有遊覽的意思
②滄:通“蒼”青綠色
③淡淡:水面波動的樣子
④竦峙:聳立
⑤蕭瑟:形容風吹過樹木的聲音
五、詩歌品析
詩歌內容情感
東臨碣石
敘事觀滄海的地點和目的興趣盎然、勝券在握。
以觀滄海
水何淡淡
總寫大海山島之景動蕩時局需要壹個主宰沈浮的人山島竦峙。
實寫樹木叢生
寫山島之景突出欣欣向榮勃勃生機、樂觀情懷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
海面之景突出驚濤拍岸席卷宇內蕩平諸侯驚天動地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虛寫想像之境突出大海吞吐日月開闊胸襟壹統中國的報復。
六、整體把握
先突出寫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聳立,節令雖是晚秋,山上卻生機盎然,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吹來,林呼山喚,草木***鳴;海中的波濤呼嘯翻騰,上欲接天,風助浪勢,浪壯風色。從“水何淡淡”到“洪波湧起”寥寥數語,便勾勒出壹幅壯美的海山秋色圖,敏銳的觀察,開闊的視野,統攬全局的謀篇,顯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學識。
寫完眼前的山海,詩人虛走壹筆,把不同時空段內滄海托舉日月星漢的壯麗景象切換過來,使這海山秋色圖平添出壹股浩蕩磅礴的氣勢。這是詩人英武壯闊胸懷的進壹步拓展。太陽、月亮給人類送來溫暖和光明,是詩人拯救蒼生於水深火熱之中、壹統天下宏大政治抱負的真切比擬;燦爛的銀河則是詩人文武兼備、雄才大略的生動寫照。
七、思考練習
1、整首詩是由壹個字來展開詩的線索,統領全篇的,請指出是哪個字?
分析:“觀”是全詩的“詩眼”,以下十句都是觀海所見。
2、“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此句主要交代什麽情況?“臨”字做何解釋?
分析:主要交代作者所處的地點和來此目的。“臨”作“登臨、登上”講,“以”表示目的。
3、根據這個開頭我們可以判斷,下文將要寫什麽內容了?下文到哪壹句為止是寫作者所見的情景?
分析:寫觀海所見的情景。到“洪波湧起”為止。
4、題目是什麽意思?“滄海”的“滄”字怎麽解釋?題目能不能換成“觀大海”?
分析:滄,是暗綠色。“滄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換。
八、作業
1、背誦並默寫課文。
2、課後搜集壹些曹操的詩詞,加深對曹操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