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是座孤山,梅子很多。每當風吹來,都有壹股淡淡的清香飄來,影斜斜,玉花盛開,情景優雅,探攬勝的人更容易觀賞。年復壹年,形成了孤山賞梅的景區。北宋詩人林和靖曾隱居於此。但是林和靖的家鄉是寧波奉化。
林和靖(967-1028),寧波奉化黃仙村人。因為他四十多歲以後長期隱居杭州鼓山,83歲去世葬於鼓山,很多人誤以為他是“錢塘”人。
林和靖,壹個年輕的男孩,渴望學習,他知道壹切關於詩歌,書法和繪畫,但他不會下棋。經常對人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他冷漠,愛梅如癡。當我在家鄉的時候,我只喜歡讀書和種李子。相傳他在故居前後種了360多顆李子,把每顆李子的錢包在袋子裏,扔進瓦罐裏。每天,他拿壹個袋子作為生活費。當瓦罐空了,僅僅壹年後,新的李子可以再次交換。他種植、欣賞和出售李子,過著自然而愉快的生活。他經常獨自在梅園唱歌,並寫下許多著名的梅花詩,如:
從芬芳中抖落下來,占據了小花園的風情;
"斑駁的影子斜掛在清澈的淺水上,在月光的黃昏,它們的芳香安詳地擴散。"
霜鳥欲先窺,粉蝶知其然斷其魂;
還好有微歌可以對比,不需要檀香* * *金像。
愛梅,也愛旅遊,走遍了長江淮河。到他四十多歲的時候,房子已經建在杭州的壹座孤山裏了。獨在湖邊,山不高秀氣。他在魯周圍種梅,依山種樹,以種梅為樂。有了林和靖的道德文章,高官厚祿就不難了。然而,他過著平靜的隱居生活,甚至宋真宗·趙恒也聽到了他的名字,並請他去教王子。這個千載難逢的工作也被他拒絕了。他臨終時為此感到自豪。他在最後壹首詩中寫道:
湖岸青山築屋,墳前秋色蕭瑟。
茂陵改日要稿,我至今慶幸沒有禪定之書。
朝野人士欽佩他的高尚和正直,紛紛拜訪他,但他從未回訪。相傳他從老家奉化帶來兩只鶴,被他馴養。他善於理解人,會為新聞買食物。飛上天空,在西湖的山川之間盤旋,再回到籠子裏。林和靖熱愛的不僅僅是財富。他經常乘船遊覽西湖的寺廟。每次有客人來,孩子們都被拉去坐在小椅子上,打開籠子吊起吊車。當正在西湖遊覽的林和靖遇到鶴蠅時,他知道有壹個遊客來過並離開了這條船。傳說林和靖死的時候,他的兩只鶴死在了墓前。他在壹首關於鶴的詩中寫道:
高鳥名只聞前塵,孤引圓缺夜分;
我壹看就震驚壞了,哪有閑情去青雲。
林和靖從未結過婚,並以種植李子和飼養鶴為樂。當時人們說他“以梅為妻,以鶴為子”,“梅妻壹鶴”的故事流傳千年。這只是他生活的壹面。他生活的另壹面依然充滿感情。這可以從他的名句“長相思”中看出:
吳,月山清,兩岸青山相迎,卻不知如何離別。
妳淚滿,我淚滿,心不紮,河頭潮平。
林和靖對家鄉的懷念也是常見的:“半夜月亮即將落山,千山人都記得。”“正是”,長亭黃昏。王孫去了,路無數,東西南北。“我好想妳。
林和靖的壹生是隱居的壹生,也是刻意做學問的壹生。他寫的詩風格獨特,清新自然,多奇句。北宋著名政治家範仲淹稱贊他:“文筆紮實,文章老到。”著名詩人歐陽修、黃庭堅都很欣賞他清新奇特的作品。但他不想把詩傳下去,就用文字把它弄丟了,流傳的也不多。後人收集後,只收集了300多首詩,名為《林和靖詩集》。
林和靖的節操和學識得到了宋真宗的高度贊賞,被封為“和靜處士”。他死後,宋仁宗的趙真也“送了景先生壹份禮物”。
雖然林和靖藏在孤山,但他死在孤山,葬在孤山,連他家鄉黃仙村的婦孺都知道這個“梅河太公”。人們對這位聖人的尊敬延續了幾千年。在舊社會,人們規定每年清明節輪流去孤山掃墓,他們壹直保持到最著名的隱士——陶淵明。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隱士。他們仁厚睿智,卻不願參與溫暖的社會生活。考慮到中國古代社會文人唯壹的光明之路是做官,他們不願從政成為隱士獨立性最顯著的表現。
他們都有健全的人格,都是聰明人,但是獨立自由的傾向太強了。在壹個要求服從的社會,獨立性是參與社會生活,尤其是政治生活的致命缺陷。人是群居動物。與世隔絕的生活當然不愉快。也許有些人有耐得住寂寞的天性,但大多數人不會選擇孤獨。
但是人在大多數情況下是沒有選擇權的。人壹般都處於別無選擇的境地。
表面上看,隱士本人逃避了政治、刺激和溫暖,自願選擇了孤獨、冷漠和蒼涼,而實質是隱士與生俱來的性格和氣質缺陷——過於強烈的獨立自由傾向,導致他選擇了孤獨。
不想從政的隱士不壹定孤獨。諸葛亮在出征加入劉備的隊伍之前其實是過著隱士的生活,但是那時候他是多麽的安逸啊!他耕田、勞作、收割,過著稍微富裕的物質生活。另壹方面,他有壹群朋友——壹群也可以稱為隱士的朋友。他們中的大多數是具有健全人格和發達智慧的在職學者。他們壹起唱歌,討論政治、哲學、自然、生活以及可能的科技問題。因為他們沒有被其他人雇傭,他們的討論是自由的,他們不是迂腐的。他們可能秋天壹起出去,冬天壹起吃羊肉火鍋。他們喝壹種類似黃酒的淡味酒。但在壹個狹窄的地理區域,很少能碰到幾個隱士在壹起。大多數隱士似乎註定要面對孤獨。
四十壹歲時,陶淵明放棄了彭澤縣令的職位,回到了廬山西南的故鄉。沒過多久,他寫了壹首詩《歸家》。在這篇短文中,三千裏之外,壹千六百年後,仍能清晰地聽到從牢籠中被釋放的喜悅。考慮到幾千年來,中國很多文人對官場的向往、依戀、熱愛,以至於有各種不堪入目的表現,他厭惡官場的態度實在令人費解。
在他回來的頭三年,他似乎過得很舒服。他犁地,爬山,寫詩,喝酒。溫飽不成問題,家裏的孩子也和他壹樣天真、幼稚、可愛。
公元408年,他44歲的時候,壹場大火燒毀了他的家。從那以後,他的家庭每況愈下。常年辛苦工作,往往會入不敷出。像中國的許多農民壹樣,他經歷了生活的艱辛。為什麽中國的農民總是壹年到頭都在工作,而且常常難以謀生,這似乎是世界上許多重大問題之壹。另外,他可能要明白,為什麽這個世界如此熱衷於官場和權力,卻有壹種不敢逃避工作和農業的心態。但令人意外的是,在最困難的時候,他又壹次拒絕被朝廷征召,以逃避政治和官場。
他的晚年貧窮而淒涼。有時他甚至出去乞討食物來打發時間。據說他所有的兒子都精神錯亂了。
但他依然寫詩,描寫他所熱愛的自然和鄉村,晨霧中漂浮的綠色,潔凈的氣體,閑適的水流。他對自己尷尬的人生經歷漠不關心;他同樣對死亡漠不關心,是萬物的主宰。在他看來,生老病死是壹個自然的過程,人的意誌是無法改變和驅使的。人只是順應了這個過程,人來自自然,最終回歸自然。
這位偉大的隱士是壹位才華橫溢的詩人。他的詩和他的人性壹樣自然純粹。1600年後,讀他的詩,依然能聞到清新的氣息,那是大自然的氣息,是春秋的氣息,是原始森林的氣息,是氧氣純凈飽滿的氣息,是初冬薄霜逸出的菊花的淡淡清香。
對於大多數沒有宗教信仰的中國學者來說,陶淵明的詩是壹部構建自然主義審美生活的準宗教聖經。聖經中的上帝是我們生活的自然。它既不神秘,也不遙遠。是鳥鳴,是雲朵,是森林,是紫花地丁,是秋菊,是巖石,是泉水,是瀑布,是明月,是黎明,是黃蝶。是我們耕耘,播種,汗水,收獲,躺下休息,仰望浩瀚星空和宇宙的農村。20世紀50年代解放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