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重陽有爬山的民俗。相傳這壹習俗始於東漢重陽爬山。人們在九月初九爬山辟邪,延年益壽,所以重陽節也被稱為“登山節”。而古代文人寫的登高詩,多與重陽節有關。唐代文人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七律《登高》是壹篇關於崇陽爬山的名篇。魏晉時期,登山的日期定在9月9日。《荊楚紀年》說,九月九日,各界人士到城郊高中設宴飲酒。
東晉詩人謝靈運為了方便爬山,還制作了壹種前後都有鐵齒的木屐。上山時拔門牙,下山時拔後牙,稱為“謝啟功”。在宋朝,爬山仍然很流行。《東京夢中國》裏說:“很多人出去爬郊區的山。”南宋時,據《武林外傳》記載,朝廷在八日定重陽節,待次日盛大遊樂。明朝皇帝親自爬萬歲山。清朝時,皇宮禦花園裏有壹座假山,供皇帝登高重陽。總之,哪裏爬都沒有統壹的規則,壹般都是爬山,爬塔。
第二,吃重陽糕。重陽節吃蛋糕就像中秋節吃月餅壹樣。在歷史上,重陽餅的名稱在不同的朝代有所不同:在漢代,它被稱為“彭餌”;唐代稱“馬高格”、“米高進”;宋代稱為“菊花糕”、“重陽糕”。清代稱之為“花糕”。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花糕、五色糕,是隨機制作的。九月九日拂曉,九月做蛋糕是古人的本意,孩子頭上頂壹塊蛋糕,嘴裏說壹句話,祝孩子萬事如意。精致的重陽糕要做成九層,像寶塔壹樣,上面放兩只小羊,符合重陽(羊)的意思。有些人甚至在重陽糕上貼上紅色的紙旗,點上蠟燭。
這大概是指“點燈”和“吃餅”而不是“爬”,用小紅紙旗而不是山茱萸。現在重陽糕還是沒有固定的品種,全國各地重陽節吃的軟糕都叫重陽糕。從民間意義上來說,“高”與“高”是諧音,古人認為“萬物皆高”。重陽節吃糕點象征著步步登高,具有獨特的意義。據史料記載,重陽糕不僅在家食用,還作為禮品,頗具儀式感。《景帝紀勝》載:“史靜重陽節的花糕,極為成功。油糖爐的作者,蒸面果的作者,糯米黃米的作者,都是割五色旗的。城民爭買,為家堂,食親友。”
第三,重陽賞菊。重陽賞菊在中國古代已經存在很長時間了。重陽節,菊花盛開,姚黃,魏子香馥郁,為節日增添了無限色彩。人們也稱農歷九月為“菊花月”。重陽節是壹年中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說賞菊源於晉代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他的隱居、他的詩歌和他對菊花的熱愛而聞名。後人紛紛效仿,所以重陽有賞菊的習俗。晉代詩人陶淵明是個菊花迷。隱居時常“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常對自己說:“菊花知我心,九月九日開;客知我意,重陽必來齊。”
到了宋代,賞菊成了壹件大事。過年的時候,不管是皇族、士人還是普通百姓,都要賞菊。文人還舉行社交、娛樂性的菊花聚會,賞菊、吟詩。但其中規模最大、最有氣象的是宮中賞菊:“紫禁城初八,清瑞殿菊花九列,菊花璀璨,燈火通明,宛若春節。”清朝以後,賞菊的風氣特別盛,而且不限於節日,重陽節前後還是最盛的。有的地方會在重陽周邊開菊花會。人來人往看菊花,熱鬧程度前所未有。除了以上常見的習俗,全國各地還有壹些獨特的節日來慶祝重陽節。在壹些地方,人們還有機會在重陽爬山,掃墓和紀念祖先。女士們先生們,妳們怎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