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寒壹家最早搬到朱涇鎮,是因為韓寒的父親韓當時到上海市金山縣(當時金山還沒成區)壹家內部雜誌編輯部當編輯。搬遷後,由於種種原因,韓家在壹段時間內經濟並不寬裕。當然,在90年代,對於中國大多數人來說,物質生活匱乏是普遍現象。韓家當時所謂的經濟差,並不是絕對的困難,只是相對於當時壹些收入較高的家庭而言。
剛到朱涇鎮的時候,他們全家連自己的房子都沒有。他們住在丈夫的房間裏,那裏的親戚沒有浴室。每天早上,他們都要去外面的公共廁所排隊上廁所。韓寒有時候幹脆忍著去上學,因為他對排隊不耐煩。韓寒媽媽的工作單位還在老家林挺鎮,每天都要上下班。後來韓家雖然有了自己的房子,但是小生活和經濟條件好的家庭相比還是比較拮據的。韓寒從小愛看書,但初中時,因為家庭條件不能完全滿足韓寒的購書需求,韓寒的父親給了韓寒壹張縣圖書館的借書證。[1]
除了經濟困難,韓寒還要承受和面對農村人的身份危機。
韓寒經常在各種著述中自稱“鄉下人”、“郊漢”。原因是,在搬到朱涇鎮之前,韓寒的父母雖然不是農民,但韓寒的戶籍是農業戶口。在《文匯報》發表的《我是鄉下人》壹文中,韓寒寫道:“我是鄉下人,在金山長大,直到初中是農村戶口。”[2]
其實鄉下人沒什麽丟人的。作家沈從文和福克納都自稱鄉下人,作家賈平凹自稱農民。中國還有十幾億人是農業戶口,也就是所謂的城市居民。如果查三代的話,就不多了。有多少不是農民?最起碼農民不會腐敗,不會有二奶。但問題是,普通公民並不這麽看,尤其是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那時城鄉差距甚至比現在更大。而城裏人看鄉下人的不壹樣的眼光,無疑會讓那些進城的外地人感到壹絲焦慮。
關於戶口對人的影響,韓寒在《文匯報》的同壹篇文章中感慨地回憶道:“我媽當時很著急,因為我是農村戶口,我媽擔心我以後不能談戀愛。”同樣,在《1988》中,魯曾這樣描述戶口問題:“因為我們都是農村戶口,所以對戶口沒有什麽研究,但我們的父母卻常常為此而緊張,因為他們認為我們長大後很難在農村戶口找到壹個妻子。這是課堂。我們分為直轄市、大城市、地級市、縣、鎮、郊區、農村。但是因為我們是大城市的郊區,所以可以有壹些優越感,可以排在這個階層的中間。”[3]這些描述應該大體反映了韓寒作為壹個農村出身的孩子,搬到城市後的情感經歷。
很多普通人以物待人是很正常的。不難想象,在城鄉差距較大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韓寒家庭的相對貧困和外地人、農村人的身份,壹定給韓寒的家庭和韓寒造成了壹定的生活和精神壓力。成年人好辦,相對容易適應社會。問題是,孩子的人格還沒有完全成熟,很難不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在韓寒17歲寫的《世界的兩岸》這首詩裏,韓寒曾經寫道:
農村的兄弟們想讀書後,我們就不能再做鄉下人了。
哇,看看城裏人住大房子坐小車多驕傲。
伊娃,好好學習,分配到城裏去接娘。
媽媽也想過城市生活。
這話是聽我壹個正在努力學習的哥哥說的。
兄弟,我該怎麽辦?
我要文憑,我要賬戶。
活得不開心。
然後就迷茫的去了市裏。
在城市裏過著混亂的生活。
人情有什麽變化是別人的事。
人們變得越來越浮躁和自私[4]
這些詩清晰地反映了韓寒作為壹個郊區少年進城前後的身份焦慮,以及城市對外人的冷淡。
★韓寒溫馨提示:
當人進入壹個陌生的環境,如果自己的處境比較差,就容易被別人孤立,往往會對自己的個人身份標簽感到緊張。這其實就是讓韓寒和方比身高。為什麽不讓韓寒和方在長相、發型、發表作品、版稅等方面比呢?當我們作為壹個相對弱勢的群體出現的時候,壹定不要活在別人的陰影裏,而要發掘自己獨特的別人沒有的長處,揚長避短,把自己的長處看得比別人短,展示自己獨立的人格魅力!同時也要不斷努力改善自己的狀況,這樣在生活、工作、學習上更容易達到心理平衡和真正的進步。
[1]韓:壹個人的潛能,子涵涵,萬卷出版公司,2008年,第40頁。
[2]韓寒:《我是鄉下人出身》,《時代青年(讀書)》,2011第1期。
[3]韓寒:《1988:我想與世界對話》,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0版,第85頁。
[4]韓寒:《在世界的兩岸》,《光明》,湖南文藝出版社,20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