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為什麽古人洗澡被認為是浪費資源?

為什麽古人洗澡被認為是浪費資源?

為什麽古人洗澡被認為是浪費資源?那是因為在古人的認知中沐浴是壹件很神聖的事情,從王公貴族到下面的普通百姓,都只能在壹些特殊的節日才有可能洗壹次,不會有那種必須要經常的洗澡概念,也沒有人會嫌棄誰因為長時間沒洗澡而造成的臟亂臭形象。其實關鍵是水資源匱乏和洗澡成本太高的緣故,這才有了洗澡會被認為屬於浪費水資源這樣的說法。

宋朝大詩人詹初在《沐浴》中寫道:?此心欲濯靜中去,靜定由來物自除?。同樣和沐浴有關的詩歌還有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他在《沐浴》中提到:?經年不沐浴,塵垢滿肌膚?。由此可見,古代人洗澡和我們現代人大相徑庭,他們或許很久才洗壹次澡,並且在洗澡中還悟出了許多大道理。心境外物除,這說明洗澡在古代是很不容易的。在古代洗澡是壹件很奢侈的事情,而且在古人的認知當中,洗澡並不是壹種非要進行的生活習慣,除非在祭祀先人之時,需要齋戒沐浴三天。

長年不沐浴也是常見的情況,比如宋代的王安石,壹年都難得洗壹次澡,其實這是因為古代人們的社會生產力低下造成的。古人洗澡,認為是浪費資源。其實人們洗澡,早從秦朝開始就已經在我國百姓生活中所推行,不過並不是任何時間都要洗澡,而是在重大的祭祀活動之前需要洗澡。對於上層階級的人民來說,隔三差五洗壹次澡是沒有問題的,畢竟他們有著較多的財富,也不會為了生計而奔波。可是對於中下階級的人來說,洗澡可就是壹件奢侈的事情了。壹方面他們忙於奔波,並無暇抽出時間洗澡,另壹方面,生活較為窘迫,也無法拿出多余的財力花費在洗澡上面,能溫飽已然不容易。

古人認為洗澡是浪費資源的,這裏的資源有很多種,壹方面就是指水資源,而另壹方面,就是燒水用的木炭資源。大部分中下階級的人只能滿足溫飽問題,他們連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都無法全部滿足,因此買木炭燒水是壹件很奢侈的事情。男人們還可將就,女人們洗澡更為困難。由此可見,社會生產力低下的人們只能想盡辦法生存,洗澡這樣的事情他們並不會太在意。但是,說出來妳可能不信,洗澡和沐浴卻是兩回事,這裏面究竟有什麽玄機?

沐浴和洗澡大不相同。實際上,古人們將沐浴和洗澡,十分清晰的分別開來。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有很詳細的記載,沐是指洗頭發,浴是指洗身子。洗是指洗手,澡是指洗腳。所以很容易區別開來沐浴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洗澡,而在古代的洗澡只是飯前洗手和晚上睡覺之前的洗腳。

所以經年不浴也並不是說就好多年不洗澡,只是不洗身子罷了。因為古代的許多規章制度中都說在,重大的祭祀禮儀之前需要沐浴。因此,以皇帝為主,其余百官,下至百姓都認為洗澡是壹種禮儀。因此,人們對沐浴壹直是懷有敬畏之心,並不是像現在壹樣隨隨便便就可以洗澡的。

洗澡頻率。西周時期,人們在祭祀之前需要齋戒沐浴,女子則每三日要回娘家給父母洗澡洗發。而在漢代時,大部分官員需要五日壹沐浴。這是因為漢代的皇帝受不了官員們身上各種的氣味,於是給他們規定了五日壹沐浴的說法。由於各個階級的人不同,所以說皇帝定下來的五日壹次,只是對於那些皇親國戚,或者說是大臣們而言。當然有十日壹次或百日壹次的中下階級的人們。直到宋朝的開始,人們的生活有了改善,社會也變得繁榮起來,隔三差五的洗澡、沐浴便是沒有問題的。

當然還是存在著壹些貧困潦倒的人們拿不出錢洗澡,這個即使到清朝後期依然如此。不通過努力賺取錢財而潦草度日的人,是拿不出錢來洗澡的。由此可見,其實古代人們的生活環境並非像影視劇中提起的那樣好,相比起來,還是有許多地方讓現代的人們無法體會的。然而讓人印象更深刻的,其實是古代的階級地位現象太過於嚴重,人們的生活也被劃分成了三六九等。這對於許多人來說,也是不公平的,貧窮的百姓們唯壹能做到的就是生存下去,而沐浴其實是壹件很享受的事情,想要達到沐浴的條件,實在是任重道遠。

明清時期,人們不僅認為經常洗澡不好,不當時令的洗澡也被視為大忌。洗澡是要選黃道吉日的,為了方便老百姓選日子,乾隆四年朝廷專門頒布了《欽定協紀辨方書》,具體公布哪壹天洗澡是?吉?,哪壹天洗澡是?忌?。清代人石成金輯錄《時歷纂》,對壹年十二個月的沐浴宜忌都有詳細說明,以農歷六月為例,初壹、初七、二十二這三天宜沐浴,二十七?杞湯浴,至老不病?;初六這壹天忌沐浴,否則?令人體臭?。 所以現代的生活其實比起古代來說,有了很大的進步。我們應該珍惜眼前的生活,要懂得知足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