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鄉愁》說課稿3

《鄉愁》說課稿3

 作為壹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麽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鄉愁》說課稿3,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壹、說教材

 (壹)對教材的理解

 《鄉愁》是九年義務教材第三冊第四單元中的壹篇自讀課文。本單元是壹個新詩單元,要求學生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體會其中豐富的想象,優美的意境和詩人抒發的真摯感情,註意詩中運用的比喻、擬人、象征等表達方式,揣摩詩歌形象、含蓄、精練的語言。本詩是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作品,詩中表現的是許多文學作品***同的主題——鄉愁,但詩人不落俗套,構思獨特,借助時空的變化來推進詩情的抒發,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對家鄉的深情思念。

 通過學習本詩,進壹步培養和提高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及審美情趣,並在此基礎上學習創作小詩,抒發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二)目標的設定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的特點,設置: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2、指導學生創作小詩。

 思想目標:

 通過學習,激發學生對祖國、家鄉的熱愛。

 教學重點:

 詩歌的鑒賞方法指導。

 教學難點:

 詩人對祖國、家鄉的深深思念之情。

  二、說教法

 1、創設情景導入。

 運用多媒體手段,用彭幫楨的歌曲《月之故鄉》和李白的《靜夜思》,結合畫面創設情景,導入新課,點出主題——思鄉之情。

 2、誦讀法。

 鑒賞詩歌的.第壹步就是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教學中,教師采用配樂朗讀,給學生做示範,讓學生體會詩的情感基調,朗讀節奏,朗讀重音,然後由學生自由朗讀,初步感知,最後配樂朗讀。

 3、討論、歸納法。

 對詩歌的線索,詩歌的形象,詩歌的主題,采用討論法以加深理解,在此基礎上加以歸納、小結。

 4、寫作訓練法。

 本詩中的四個形象組成了四幅不同的畫面,通過用散文的語言來改寫,體會詩與散文的不同。並在賞析的基礎上自己創作小詩。

 5、遷移訓練法。

 補充冰心的小詩,讓學生用已掌握的方法來鑒賞詩歌。

  三、說學法

 1、了解作家及創作的背景。因為詩人身處臺灣,與祖國大陸隔絕幾十年,才有對祖國、對家鄉的深深思念,學生要了解這壹點才能加深對詩歌主題的理解。

 2、誦讀法。詩歌的鑒賞離不開朗讀,有感情的朗讀,是學會鑒賞詩歌的主要方法。通過讀,再是品味詩歌內容,領悟詩歌的主題。即誦讀——品味——悟情。

 3、整體感知,把握詩的形象,並能概括詩歌的主題。

 4、學會展開想象與聯想,欣賞詩歌優美的意境,精練、準確的語言,培養審美情趣,並學會用散文的語言來改寫詩歌。

 5、利用已學知識,學會寫小詩,把心中所想、所感用詩的語言寫下來。

 6、通過遷移訓練,擴大學生閱讀,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壹)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用多媒體播放彭幫楨的歌曲《月之故鄉》,配以畫面1

 2、學生齊背李白的《靜夜思》,配以畫面

 3、點出***同的主題思鄉之情

 (二)講解余光中《鄉愁》

 1、指導誦讀,整體感知詩歌蘊含的情感

 (1)教師配樂範讀,學生體會情感基調、詩歌節奏、朗讀重音;(畫面3)

 (2)學生自由朗讀

 (3)男、女同學間讀;(畫面4)

 2、賞析詩歌.

 (1)指導學生鑒賞詩歌;(畫面5)

 鑒賞詩歌的方法誦讀—品味—悟情.

 (2)師生討論a貫穿該詩的線索是什麽(畫面5)

 b詩歌用了哪些形象來表現鄉愁(畫面6)

 (3)學生練習a用散文的語言敘述詩歌四個小節所描繪的四個畫面;

 b抽學生朗讀改寫後的散文片段;

 (4)小節詩歌內容;(畫面8)

 (5)講解歸納詩歌主題;

 3、指導學生背誦全詩.(畫面9)

 (三)遷移訓練指導創作小詩.

 1、鑒賞冰心小詩;

 畫面10

 畫面11:

 畫面12:

 畫面13:

 2、練習學寫小詩.(畫面14)

 要求要有具體形象.

 要抒發自己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