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從漢字,成語,謎語到古詩詞 央視在下怎樣的

從漢字,成語,謎語到古詩詞 央視在下怎樣的

《中國詩詞大會》自今年大年初五在央視壹套開播後,已經接連登上微博熱門話題榜。漢字、成語、謎語之後是詩詞,央視這是要將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到底的節奏!

《中國詩詞大會》和之前的《漢字聽寫大會》、《成語大會》、《謎語大會》壹樣,都是央視科教頻道自主研發的文化類節目,但相比較之前的三檔,它有自己的創新之處。

百人爭奪詩詞擂主 掀開文化類節目新面孔

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而節目也不止要有眼前既定的形式,還要有新穎的結構。與之前央視的幾檔文化類節目有所不同的是,《中國詩詞大會》在競猜的環節中,增加了競技性:每場比賽都有106位選手參與。其中五位挑戰者,先與百人團同臺答題,總分最高的壹位,與上期的擂主進入到“擂主爭霸賽”,爭奪本場擂主席位。

在這樣的百人大戰中,會迸出怎樣的火花?

首先,100多位選手年齡、國籍、職業各不相同,但都有著***同的特點:和詩詞之間有“剪不斷理還亂”的有趣故事。

百人詩詞達人團大致可以分成三種:1、真正懂得並且喜愛古詩詞的人,這壹群體才能算的上是競答的真正參與者;2、深受中國文化影響並很喜愛中國文化的外國人,這樣壹組特殊的群體的存在,難免讓電視機前的觀眾汗顏;3、還有壹類話題制造者和雞湯灌輸者,他們的存在,明顯是為了更好的突出節目的娛樂性而已。

第壹場比賽中首位登場的7歲小女孩李尚榮,小小年紀便“熟讀唐詩三百首”,雖然年齡小,但是活潑中不失沈穩的性格讓李尚榮在舞臺顯得非常從容,而且還現場唱起了偶像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當主持人董卿問她為什麽開始喜歡李白,後來卻換成了杜甫時,李尚榮的壹句“因為他太調皮,而且又愛喝酒”,有趣童言,引得全場觀眾哈哈大笑,就連兩位點評嘉賓也被小姑娘的幽默逗樂了。

俄羅斯的小夥子大衛在舞臺上對於中國古詩詞對答如流的表現,估計讓不少現場和電視機前的觀眾們汗顏。看到大衛的表現,妳是不是也準備再次翻開被遺棄在角落的唐詩宋詞呢?

點評嘉賓幽默解讀 讓詩詞離我們更近

節目中,點評嘉賓的表現,贏得許多網友的“點贊”。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蒙曼在解釋紅豆為何在中國代表相思之物時,背景音樂很恰當的鋪墊上了王菲的《紅豆》,讓文化氣息濃厚的節目很順利的融入了娛樂的元素,自然不做作且恰到好處。

另壹位點評嘉賓,來自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康震在解讀辛棄疾“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壹片”時,說到:“聞到那稻花的香味,也會讓人想起周傑倫的《稻香》。”全場觀眾再次爆笑,而董卿接著調侃康震:“您不來壹首嗎?”把節目推向了壹個小高潮,引得全場歡呼不已。

最有娛樂精神的,要數第二期點評嘉賓,南京師範大學教授酈波。在解釋“李白《夜泊牛渚懷古》中,’空憶謝將軍’中的‘謝將軍’是誰?”這壹道題中,酈波戲說了壹回:“李白是謝家鐵桿粉絲,所以晚年住在南京。杜甫是諸葛亮的鐵桿粉絲,晚年杜甫草堂靠武侯祠近點,這都是粉絲追偶像的行為。”

這樣看來,是不是壹直被我們尊為中國傳統文化瑰寶的詩詞,被我們玩壞了呢?當然不是!新時代,對於傳統文化的解讀也會被打上時代的烙印,但前提是在不傷大雅的基礎上進行,這點導演組把握的很準確,給導演組點個贊!

花樣出題 讓文化類節目貼上綜藝標簽

妳畫我猜的形式,是綜藝節目裏的常見橋段,但在文化類節目裏還是比較少見。《中國詩詞大會》中,點評嘉賓康震老師畫畫讓選手猜詞的環節,讓節目瞬間貼上了綜藝的標簽。節目中,急性子的陳更就將康震畫的壹架馬車、壹片紅彤彤的楓樹林”所呈現的“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猜成了“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立刻讓現場緊張的答題氣氛變得輕松起來。

《中國詩詞大會》把這種娛樂的形式植入到節目中,讓觀眾思考的心緒也被畫作帶著走,增加選手答題難度的同時也抓住了觀眾的眼球,想用現在流行語問壹聲:導演組,妳們這麽厲害,妳們家人知道麽?

漢字、成語、謎語再到詩詞,央視將文化進行到底

從漢字到成語再到詩詞,央視對於傳統語言文化方面的推廣可謂是層層深入、不遺余力。

從漢語言文字的基礎單位漢字開始有《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逐步過渡到成語,於是有了《中國成語大會》以及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壹直視為民間語言藝術的謎語,於是在每年都會推出《中國謎語大會》,再到壹直被奉為國之瑰寶的中國詩詞,壹步步走的穩健,波瀾不驚,但是深得觀眾的喜愛,從豆瓣評分中《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和《中國成語大會》分別保持著8.4分以上和9.2分以上的好評就能看出,畢竟節目內容是每壹個中國人熟悉但又“陌生”的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詩詞大會》以文化綜藝節目為載體,通過選手比拼、嘉賓點評等模式,普及古詩詞,分享詩詞之美,感受詩詞之趣,從古人的智慧和情懷中汲取營養,領會中華詩詞的文化精髓。

表面上這是幫助14億中國人重溫傳統文化的節目,但把格局放大了看,這檔節目實際是上既中國人了解和重溫中國古文化的渠道,也是外國人學習中國文化的渠道,節目在無形中又打開了壹扇中國傳統文化的輸出窗口,也有文化評論人表示:“相較於成語,語言凝練、章法綿密、情感充沛、意象豐富的詩詞更具有傳遞思想和抒發情感的功能,詩詞中的情味意味韻味更是飽含漢語文字的特有魅力。”在文化傳承的角度而言,對於傳統詩詞的繼承和發展是刻不容緩的大事。

雖然節目大致主體環節是壹來壹往的競答形式,但是蒙曼與康震對於古詩詞的內在含義的介紹,對詩詞中典故的講解以及從不同角度,比如哲學、藝術等來解讀詩詞,為節目的文化推廣性添上了濃墨重彩的壹筆。

選手答對多少題,贏得多少分,這對於看節目的人來說可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節目的刺激,讓觀眾再次翻看身邊的唐詩宋詞,重拾傳統文化,就像當年《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那樣,邊看節目邊跟著寫,這次是邊看節目,邊跟著重溫古詩詞,讓傳統文化“穿越”回現代,讓“冷”知識在“熱”背景中復活。節目中主持人在與選手之間的互動,與專家學者之間的互動,與百人詩詞團之間的互動中碰撞出或令人思考或令人捧腹的點,也令節目趣味性更上壹層樓。

想壹想這些最終目的,還真是操碎了導演組的心呢。默默的問壹句:導演組妳們這麽厲害,咋不上天呢?

中華傳統文化可挖掘的素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不少真人秀制作公司與其花大價錢在國外買版權、消費明星隱私,還不如從我們自己身邊的內容著手,挖掘民族的深厚文化,從中尋找滋養我們中國人的內容。如果真需要開發和孵化IP,傳統文化絕對是個常玩常新的大IP。

同樣是與詩歌有關的文化節目,如果說《中國詩詞大會》是“猜”詩歌的話,那麽四川衛視的《詩歌之王》則是“唱”詩歌,而且壹個是古詩詞另壹個是現代詩詞,盡管詩歌出現的時間有先有後,但兩種詩之間存在著很微妙的關系,前者是後者的借鑒,後者是前者的傳承和創新。

如何讓詩歌文化重回大眾視野,這是資深文化節目制作人韓驕子壹直在積極思考甚至有些“絞盡腦汁”的問題,然而思考的結果便是在央視1套播出的《中國詩詞大會》,和現在每周六在四川衛視播出的詩歌文化類節目《詩歌之王》。

與《中國詩詞大會》單純的答題形式不同的是,《詩歌之王》加入了跨界混搭的節目模式,讓“詩”“歌”在平行時空裏重逢,這種模式也引發了壹場有關現代詩歌的復古風潮。在動輒就貼上“創新”標簽的文化節目領域,在《詩歌之王》的制作人韓驕子卻把節目創意說得格外接地氣,“我們不創新,只是找尋詩歌原有傳播載體的搬運工。”

在韓驕子看來,文化類節目如果壹本正經地端著,肯定會招致觀眾反感;而過度娛樂化,又失去了文化節目本來的意義。“這樣的市場環境下,跨界和綜藝化探索、過渡都是明智的選擇。”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對於節目亦如此。作為壹檔新節目,盡管觀眾再喜歡,它也會存在壹些不足和需要進壹步改進的地方,比如《中國詩詞大會》因為時長關系,而縮減了壹些選手應該可以稱得上是精彩的競答環節,畢竟“不完整播出”會造成節目內容上壹些的缺失,而且會影響觀眾的觀看情緒。選手介紹的內容環節和才藝表演所占比例也略多,畢竟才藝只是錦上添花,百人團和選手的答題才是重點。

面對喧囂浮躁的現代社會,《中國詩詞大會》的到來,無疑給所有人拋出了壹個大問題:當下浮躁的社會如何詩意的生活?《中國詩詞大會》作為壹檔文化類節目,可以作為將來文化節目的參照,引入競技性,集娛樂性和文化推廣性為壹體,結合恰當的節目形式,繼續讓中國傳統文化節目“波瀾不驚”但卻“萬古長青”的存在。

(責編:燕帥、宋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