謂語前置也叫主謂倒裝或主語後置。古漢語中,謂語的位置也和現代漢語中壹樣,壹般放在主語之後,但有時為了強調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壹些疑問句或感嘆句中,就把謂語提前到主語前面。
1.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遊山西村》)
“足雞豚”是“雞豚足”的倒裝,謂語前置,可譯為“雞、豬豐足”。
2.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位於前置,表強調的意味,可譯為“妳的不聰明太過分了”,即“妳太不聰明了”。
3.如鳴佩環,心樂之。 (《小石潭記》)
“如鳴佩環”是“如佩環鳴”的倒裝,謂語前置,可譯為“像玉佩、玉環相碰時發出的清脆聲音”。
4.近岸,卷石底以出。 (《小石潭記》)
“卷石底”是“石底卷”的倒裝,謂語前置,可譯為“石底翻卷過來”。
二、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壹般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但在壹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
(壹)疑問句中,疑問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
1.介賓倒裝。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論語)十則》)
“何以”是“以何”的倒裝。
古漢語中,疑問代詞做介詞的賓語,要放在介詞的前面。可譯為“為什麽”。
微斯人,吾誰與歸? (《嶽陽樓記》)“吾誰與歸”是“吾與誰歸”的倒裝,可譯為“我和誰同道呢?”
疑問句中,代詞做介詞賓語要提前。“誰”為疑問代詞,“與”是介詞。
何以戰? (《曹劌論戰》)“何以”是“以何”的倒裝,可譯為“憑借什麽”。疑問句中,代詞做介詞賓語要提前。“何”為疑問代詞,“以”是介詞。
長夜沾濕何由徹!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何由徹”是“由何徹”的倒裝,可譯為“憑借什麽挨到天亮呢”。“何”,疑問代詞,“由”,介詞。
在疑問句中,疑問代詞前置。
2.謂賓倒裝。
何有於我哉? (《{論語)十則》
“何有”是“有何”的倒裝。古漢語中疑問代詞做賓語時,壹般要放在謂語的前面。可譯為“有哪壹樣”。
孔子雲:“何陋之有?” (《陋室銘》)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裝。可譯為“有什麽簡陋的呢?”“何”,疑問代詞。“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裏是賓語前置的標誌。
(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
1.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十壹月四日風雨大作》)
“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裝。可譯為“不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詞,在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要前置。
2.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東陽馬生序》)
“弗之怠”即“弗怠之”的倒裝,可譯為“不放松抄寫”。“之”,代詞,代抄寫,在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要倒裝。
3.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滿井遊記》)
“為之知”即“未知之”的倒裝,可譯為“不知道它”。“之”,代詞,代春意。在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要倒裝。
5.忌不自信。 (《鄒忌諷齊王納諫》)
“不自信”即“不信自”的倒裝,可譯為“不相信自己”。“自”,代詞,在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要倒裝。
(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於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誌,沒有什麽實在意義。
1.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愛蓮說》)
“蓮之愛”即“愛蓮”的倒裝,可譯為“喜愛蓮花”。“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裏是賓語前置的標誌。
孔子雲:“何陋之有?” (《陋室銘》)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裝。可譯為“有什麽簡陋的呢?”“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裏是賓語前置的標誌。
(四)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表示強調。
1.是以謂之“文”也。 (《(論語)十則》)“是以”是“以是”的倒裝,可譯為“因
此”。“是”是指示代詞,指代前面的原因。
2.全石以為底。 (《小石潭記》)
“全石以為底”是“以全石為底”的倒裝,可譯為“用整塊石頭作為潭底”。
(五)其他,表強調。
1萬裏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木蘭詩》)
“關山度”是“度關山”的倒裝。可譯為“跨過壹道道關,越過壹道道山”。
2.衡陽雁去無留意。(《漁家傲·秋思》)“衡陽雁去”是“雁去衡陽”的倒裝,可
譯為“大雁離開衡陽”。
三、定語後置
文言文中,定語的位置壹般也在中心詞前邊,但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定語所表現的內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
(壹)“中心詞+後置定語+者”。
1.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愚公移山》)
“荷擔者三夫”是“三夫荷擔者”的倒裝,定語“三夫”後置,以突出中心詞“荷擔者”,可譯為“三個能挑擔子的成年男子”。
2.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與朱元思書》)
“鳶飛戾天者”是“飛戾天鳶”的倒裝,定語後置,可譯為“沖天飛的鳶鳥”。
3.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亭記》)
“亭翼然臨於泉上”是“翼然臨於泉上亭”的倒裝,定語後置,可譯為“壹座像鳥兒張開翅膀壹樣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二)“中心詞+之+後置定語+者”。
1.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 (《愛蓮說》)
“花之隱逸者”是“隱逸之花”的倒裝,可譯為“具有隱逸氣質的花”。
2.馬之千裏者,壹食或盡粟壹石。(《馬說》)
“馬之千裏者”是“千裏之馬”的倒裝,可譯為“能跑潛力的馬”,即“千裏馬”。
(三)數量詞做定語後置。
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傷仲永》)
“詩四句”是“四句詩”的倒裝,定語後置。
四、介賓結構後置。
(壹)用介詞“於”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後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譯做補語外,大多數都要移到動詞前做狀語。
1.何有於我哉? (《(論語)十則》)
全句為“於我有何”的倒裝句,介賓結構“於我”後置。澤為“在我身上有哪壹樣呢?”
2.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愚公移山》)
“告之於帝”是“於帝告之”的倒裝,介賓結構“於帝”後置,譯為“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
3.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醉翁亭記》)
“泄出於兩峰之間”是“於兩峰之間瀉出”,介賓結構“於兩峰之間”後置,可譯為“從兩峰之間奔瀉而出”。
4.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出師表》)
“試用於昔日”是“於昔日試用”的倒裝,介賓結構“於昔日”後置,可譯為“在往日任用”。
5.躬耕於南陽,茍全性命於亂世。(《出師表》)
全句為“於南陽躬耕,於亂世茍全性命”的倒裝,介賓結構“於南陽、於亂世”後置,可譯為“親自在南陽耕種,在亂世中茍且保全性命”。
6.每假借於藏書之家。(《送東陽馬生序》)
“假借於藏書之家”是“於藏書之家假借”的倒裝,介賓結構“於藏書之家”後置,可譯為“從藏書的人家借書”。
7.今諸生學於太學。(《送東陽馬生序》)
“學於太學”是“於太學學”的倒裝,介賓結構“於太學”後置,可譯為“在太學學習”。
(二)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後置,在今譯時,壹般都前置做狀語。1.屠懼,投以骨。 (《狼》)
全句為“以骨投(之)”的倒裝,介賓結構“以骨”後置。譯為“把骨頭扔給它”。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記》)“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裝,介賓結構“以文”後置,可譯為“用文字來記述”。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師表》)“寄臣以大事”是“以大事寄臣”的倒裝,介賓結構“以大事”後置,可譯為“把國家大事托付給我”。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出師表》)“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是“以討賊興復之效托臣”的倒裝,介賓結構“以討賊興復之效”後置。
(三)其他。
1.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傷仲永》)
“還自揚州”是“自揚州還”的倒裝,介賓結構“自揚州”後置。譯為“從揚州
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