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
日本對中國的侵略計劃已久,準備充分。1867年,明治天皇牧仁登基之初,在詔書中宣稱“開辟萬裏浪,向四面八方宣示國威”,並有意向海外擴張。1871年,中日簽訂了近代第壹個條約《中日和解規則》。
第壹段:“後來大清國和大日本越來越友好,和世界有了無限的不同。即兩個國家所屬的州和領地也要以禮相待,不能稍有侵犯就獲得永久的安全。”?這是壹個平等的條約。但日本並沒有遵守這個條約,而是積極向中國擴張。1872年,日軍開始入侵中國的附屬國琉球,並準備以琉球為跳板進攻臺灣省。
並迫使清廷承認日本侵占臺灣是“保民之義”(即間接承認琉球人為日本臣民),退出臺灣省。由於清廷的軟弱,日本於1879年完全吞並了琉球王國,改為沖繩縣。
之後:
這壹階段,戰爭在朝鮮半島和黃海北部進行,陸戰主要是平壤之戰,海戰主要是黃海海戰。1894年7月下旬,中日兩軍在朝鮮開戰。清軍在豐田遭到日軍伏擊後,很快又在陸上的成環哨所遭到日軍伏擊(成環之戰),因為朝鮮政府受日本控制。
葉誌超、聶士成等駐守牙山的清軍被迫繞道首爾,退守朝鮮北部重鎮平安道首府平壤。壹軍以太原鎮連長為團長率領5營壹隊,與賀州鎮連長魏和在奉天、生資等地操練的士兵壹起,組成四大軍29個營,13526人。他們於8月提前入朝,在平壤與從牙山歸來的葉誌超和聶世澄會合。朝廷任命葉誌超為所有駐平壤軍隊的總統。
從1894 9月17到165438+10月22日。這壹階段在遼東半島打了幾場仗,包括鴨綠江保衛戰和晉旅之戰。
清廷估計日軍會進攻遼東半島,命令李鴻章速戰速守。李鴻章根據“日軍將以大股攻北京,以雲攻沈陽”的情況,提出“只有嚴防渤海以鞏固京畿之圍,保沈陽以保孤東省之基;然後集結兵力然後大搞計劃,以為韓國的土地會被整治。
威海衛之戰是保衛北洋海軍根據地的防禦戰,也是北洋艦隊的最後壹戰。日軍大本營在山東半島部署北洋艦隊作為“陸海夾擊”。李鴻章完成各炮臺的修建後,派遣隋、四個營分別駐守北炮臺和南炮臺。與此同時,北洋警備隊駐紮在劉公島,並在海港的東、西兩個港口埋設了248枚水雷。
結果:
談判並簽訂合同
10年初,宜信親自出面,要求英國聯合美俄調解中日戰爭。因為美、德、俄各有打算,英國在10年6月6日提出的調解建議沒有取得任何結果。
165438+10月初,日軍入侵遼東,將戰火燒入中國。清政府非常害怕自己的“龍興之地”被士兵摧殘,於是轉由美國駐華大使田貝出面調停。這時候美國政府認為是時候要挾清政府了,表示願意調停。
急於和平的李鴻章,在恭親王的同意下,派了壹個德國人,也就是當時擔任天津稅務司的德·崔林,作為他的代表赴日,探討和平條件。但日本拒絕與他談判,同時要求清政府通過美國人派出“具有正式資格的全權委員”。
當時旅順已經失守,慈禧太後害怕日軍入侵京津。她不顧光緒皇帝等人的反對,首先指示義新委托田貝秘密疏往日本。後來,1895,65438+10月,14,她正式任命張侍郎、湖南巡撫邵友廉為全權代表,並聘請美國國務卿科斯塔為顧問赴日求和。當時日本正在強攻阿哈瓦。
日本因為軍事上的勝利,覺得讓清政府無條件投降的時機還沒有到來,於是以“力量不足”為借口,侮辱了清政府的兩位和平代表,將他們驅逐回國。
日本擔心第三國借口幹涉,自動宣布承諾停戰。三十日,雙方簽訂休戰條約,休戰期為21天,休戰範圍限於奉天、直隸、山東各地。此時日軍已至澎湖,攻下並攻占,對臺灣省構成威脅,除此區域由停戰,並保持日軍在此的軍事壓力。
14年4月,清政府下令李鴻章按敕令締約。17年4月,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
擴展數據:
中日戰爭的危害:
中國
甲午戰爭的失敗,標誌著持續三十多年的清朝洋務運動的失敗,現代化的成果化為烏有,打破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對民族復興的追求。土地和賠款的割讓,主權的喪失,便利了外國列強放棄資本,掀起了瓜分狂潮,標誌著外國列強對中國的侵略進入新階段,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中國的國際地位急劇下降。
甲午戰爭直接導致了中國人民救亡圖存運動、資產階級變法維新和民主革命運動以及義和團運動等中國人民自發的反侵略鬥爭的高漲。
遠東
日本的巨額賠款和臺灣省等戰略要地,不僅促進了其資本主義的進壹步發展,也為日本在遠東的進壹步侵略擴張提供了便利,使日本成為亞洲唯壹的新興資本主義強國。此外,為了抵禦俄國的羞辱和三國的幹涉,日本壹方面提出了“睡薪嘗膽”的口號,重啟十年擴軍計劃。
另壹方面促成了“英日同盟”的形成,開啟了東亞新壹輪霸權。1894-1895年的中日戰爭標誌著中國和朝鮮之間數千年宗藩關系的正式結束。朝鮮名義上獲得了獨立,實際上卻被日本控制著。之後俄羅斯勢力進入朝鮮,日俄在朝鮮的爭奪日益激烈,最終引發了1904的日俄戰爭。
就遠東局勢而言,《馬關條約》掀起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加劇了帝國主義列強在遠東的鬥爭。三重幹涉事件清楚地反映了列強在侵華問題上的相互勾結和爭鬥。
百度百科-甲午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