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舉例說明杜牧七絕的藝術成就?

舉例說明杜牧七絕的藝術成就?

杜牧的詩歌風格俊爽清麗,獨樹壹幟,“在唐賢中另是壹種筆意”,他的七絕詩尤為後人所稱道。楊慎論唐人絕句時說:“擅場則王江寧,驂乘則李彰明,偏美則劉中山,遺響則杜樊川。”這種評論是比較公允的。杜牧七絕詩好在哪裏,清人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以“遠韻遠神”概括,未免籠統。

杜牧的七絕詩,就其內容可分為詠史和寫景抒情兩大類。

他的詠史詩,善用翻案法,令人耳目為之壹新。“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題烏江亭》)見解頗為獨特。杜牧少有大誌,註說兵書,向往貞觀遺風,此詩便意在表達恢復唐朝國勢的政治抱負。由此可見,他的詠史詩往往具有鮮明的政治針對性。

在杜牧的七絕中,最能代表他的詩歌成就的還是寫景抒情詩。杜牧的七絕寫景,畫意濃厚,形象洋溢著勃勃的生機,明麗的畫面則給人雋秀之感。他的詩有的如姑蘇名園,小巧別致,饒有情趣;有的似太湖奇石,平淡中見雅致,不經意處見匠心。在他的筆下,既有“溶溶漾漾白鷗飛,綠凈春深好染衣”的漢江春色,也有“馬放平沙夜不收”、“塞垣高鳥沒狼煙”的邊塞奇觀,極盡畫工之妙。其實,杜牧本人就是丹青能手。據《畫史》載,宋米芾就曾稱贊杜牧所摹維摩畫像“精彩照人”。詩畫兼工的杜牧,把詩畫二者有機地統壹在壹起,形成詩中有畫的獨特神韻。

杜牧在黃州刺史任上寫過壹首《齊安郡後池絕句》,便鮮明地體現了杜詩的這壹特色。詩雲:

     菱透浮萍綠錦池,夏鶯千囀弄薔薇。

     盡日無人看微雨,鴛鴦相對浴紅衣。

全詩設色精絕,濃而不艷,以綠為底色,潑筆塗抹,以鴛鴦之“紅衣”與盈盈綠水相映襯,呈現出清麗和諧的格調。而杜牧又從動態把握意象,使景物生意盎然,栩栩如生,尤其是壹個“透”字,壹個“弄”字,壹個“浴”字,雖只有寥寥數筆,卻境界全出。夏鶯鳴囀,又給畫面增強了音響效果,靜景、動態、聲響通過詩畫與畫的紐帶被和諧地統壹在了壹起。

詩人具有高超的藝術概括能力,加上他對自然美的敏銳感和細致的觀察力,稍壹涉筆,就描繪出壹幅完整生動的畫面,而江南煙雨美景、山明水秀,又為作者提供了廣闊的藝術創作空間,才使他的詩作具有永恒的藝術魅力。

人稱杜牧為“小李杜”,以與李商隱相應,究其風格,亦與遺山又些許相似,壹是在色彩的鋪染上,二是在句法的雕琢上。不過杜牧的七絕則更加峻切疏宕,蘊涵著深刻的思考,創造出壹種耐人尋味而又明潔暢達的意境。王國維說:“文學之工與不工,亦視其意境之有無,與其深淺而已。”在杜牧的代表作《江南春》、《泊秦淮》中,雖明為寫景,卻以景寄情,抒發興亡之感和世事哀音,真切動人。李遺山也擅長比興寄托之法,然而正如清人劉熙載所言:“杜樊川詩雄姿英發,李樊南詩深情綿邈。”杜牧豪爽,有時逼似李白,即有憂郁,亦以曠達出之;李商隱則刻意追求深曲之風,含意朦朧,艷麗而略失於晦澀。

杜牧為了在詩中創造這種暢達的意境,往往選取的都是明朗的、給人以快感的景物作為意象,如“青山”、“夏鶯”、“白雲”等,即使是常寫的“雨”景,也不見蕭瑟之意,卻多了些自然清新的趣味。

杜牧素有經邦濟世的抱負,吳武陵稱他“真王佐才也”,他對自己詩的風格也有“本求高絕,不務奇麗,不涉飛谷”的追求。他的詩明快向上,即使在心情不好的情況下,也不例外。如《胡晚題韋家亭子》中,詩人結句振筆直上,描繪了“曲渚飄成綿壹張”的景象。《重到襄陽哭亡友韋壽朋》是悼亡之作,眼前是秋風颯颯,而詩人想到的卻是“重到笙歌分散地,隔江吹笛月明中”。

杜牧七絕詩的美,還表現在他那富有“立體感”的語言和擬人、比喻的手法,傳出了自然景物的“神”。清人袁枚在《隨園詩話》中說:“壹切詩文,總須立在紙上,不可字臥紙上,人活則立,人死則臥,用筆亦然。”杜牧的語言,達到了“立”在紙上的功夫。

在《齊安郡偶題》中作者寫道:

     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青煙柳影中。

     多少綠荷相倚恨,壹時回首背西風。

荷花寫得如此傳神,很得力於“立體”的語言和比擬的手法。“回”、“背”二字壹出,便覺荷已然活靈靈“立”在紙上,鍛煉而不失自然之美,又巧妙地將荷背西風與人背世俗粘和得不見針腳,形成圓融壹體的境地。

杜牧七絕中比喻恰到好處者,不乏其例:“壹樹梨花落晚風”(《鷺鶿》),把驚飛遠去的鷺鶿喻為風中飄落的梨花,清新明朗;“水紋如燕參差池”(《江上偶見絕句》),以皺綢喻水波,新穎妥帖。劉勰《文心雕龍·比興》中談到比喻時說:“故比類雖繁,以切至為貴。”杜牧詩之所以比喻自然貼切,就在於他的詩包含深情,感人至深。無論是“蠟燭有心還異別,替人滴淚到天明”,還是“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尤似倚樓人”,都可謂字字凝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