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原文
三月殘花更開,小檐日吞。子貴半夜還哭血,他就不信東風叫不回他。
第二,翻譯
多情的三月,麥草花開又雕零,燕子來了又飛,棲居在低矮的屋檐下。布谷鳥呻吟著,依然依戀著春天不肯離去,依然在深夜的枝頭哭泣,仿佛春風再也喚不回來了。
第三,欣賞
詩的第壹句“三月殘花更開”,說明三月的花雕謝又開,呈現出春天的特點。此處用“更”字,意為重復或再重復,暗示春天已近尾聲,花開花落是自然規律,不可逆轉。
第二句“燕子天天從屋檐下來”,描寫燕子在低矮的屋檐下飛來飛去,表現出春天生機勃勃的特點。此處用“日”字,意為每日或頻繁,暗示燕子是春天的使者。它們在屋檐下築巢孵化,是人們生活中的壹道風景。
詩中第三句“子規夜半仍泣血”,寫的是依附於春天的布谷鳥夜半仍在啼哭,表現出春天即將逝去的特點。這裏用了兩個典故:“秭歸”和“泣血”。這裏的“猶”字是靜止或靜止的意思,寓意布谷鳥的執著和不願意春天的到來。
第四句“不信東風喚不回”,寫的是杜鵑不信春風喚不回,表現了春天難留的特點。這裏用到了“東風”和“呼”這兩個意象。東風指的是春風,是春天的象征和標誌。呼喚是指呼喚或召喚,是布谷鳥對春天的期待和向往。
全詩以花、燕子、秭歸、東風為線索,從不同角度展現了晚春的景色和情緒。詩人既感嘆自然界萬物的消長規律,又表達了對美好時光的眷戀和不舍。詩人沒有直接表達自己的主觀感受,而是通過客觀景物來寄托和反映,達到以物傳誌的藝術效果。
王玲:
王陵(1032 ~ 1059),字同原,字初美,原籍元成(今河北大名),生長於廣陵(今江蘇揚州),故自稱廣陵人。北宋詩人,有治國安邦之誌,與王安石交好,被譽為“能為天下作貢獻之人”。
王陵五歲時失去父母,隨叔祖父王益生活在廣陵。七八歲的時候,他去上學,努力學習,經常熬夜。十六歲那年,他離開叔祖父,另立門戶,接回喪偶的姐姐和侄子。從那以後,我和我姐姐壹起生活了十年。
王陵二十壹歲時認識王安石,兩人壹見如故,成為摯友。王安石非常重視王陵的文筆和人品,甚至與妻妹相許。因此,王陵成名,與當時許多有名望的學者交往,但他不喜歡社交場面。
王陵二十八歲去世,終其壹生未能實現其治國安民的抱負。他的詩風清高倔強,精神博大,被稱為“宋代最有誌氣的詩人”。代表作有《送春》、《夢蝗》、《送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