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中國文學的發展階段?

中國文學的發展階段?

中國文學可以分成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三古之分,是中國文學史大的時代斷限。在三古之內,又可以細分為七段。

三古、七段的具體劃分如下:

壹、上古期:先秦兩漢(公元3世紀以前)

第壹段:先秦時期

在這個階段,文學的創作主體經歷了由群體到 個體的演變,《詩經》裏的詩歌大都是群體的歌唱,從那時到中國文學史上第壹 位詩人屈原出現,經過了數百年之久。上古巫史不分,史從巫中分化出來專門從 事人事的記錄,這是壹大進步。而士的興起與活躍,對文學的發展又起了關鍵性 的作用。

第二段:秦漢時期

秦漢文學出現了不同於先秦文學的壹些新的特點。首先是創作主體的處境有了變化,戰國時代遊說於列國之間的士,聚集到統壹低過的皇帝或者諸侯王周圍,形成若幹作家群體,以歌功頌德或諷刺喻譎諫為己任。

楚辭的形式轉化為賦,漢代樂府民歌卻以壹種新的姿態、新的活力,先是在民間繼而在文人中顯示了不可抗拒的力量,並由此醞釀出中國詩歌的新節奏、新形式,這就是歷史不衰的“五七言體”。

二、中古期:魏晉至明中葉(公元3世紀至16世紀)

第三段:魏晉至唐中葉(天寶末)

五七言古體詩繁榮發展並達到鼎盛的 階段,也是五七言近體詩興起、定型並達到鼎盛的階段。詩,占據著文壇的主導 地位。文向詩靠攏,出現了詩化的駢文;賦向詩靠攏,出現了駢賦。從“三曹”、“七子”,經過陶淵明、謝靈運、庾信、“四傑”、陳子昂,到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李白、杜甫,詩歌的流程清楚而又完整。

這個階段的文學創作,宮廷起著核心的作用,以宮廷為中心形成若幹文學集團,文學集團內部成員之間相互切磋,提高了文學的技巧。

玄學和佛學滲入文學,使文學呈現多姿多彩的新面貌。在儒家提倡文學的政治教化作用之外,玄學家提倡的真和自然,已成為作家的美學追求;佛教關於真與空的觀念、關於心性的觀念、關於境界的觀念,也促進了文學觀念的多樣化。

第四段:唐中葉至南宋末

由中晚唐詩人開始,註重日常生活的描寫,與日常生活相關的人文意象明顯增多,到了宋代這已成為壹種普遍的風氣;由杜甫、白居易開創的反映民生疾苦積極參與政治的傳統,以及深沈的憂患意識,在晚唐壹度減弱,到了宋代又普遍地得到加強。就宋代出現的新趨勢而言,詩人與學者身份合壹, 議論成分增加,以及化俗為雅的美學追求。

唐中葉以後傳奇的興盛,標誌著中國小說進入成熟的階段;而在城市文化背景下,唐代“市人小說”的興起,宋代“說話”的興盛,則是這個階段內文學的新發展。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葉(正德末)

文學的對象更多地從案頭的讀者 轉向勾欄瓦舍裏的聽眾和觀眾。文學的傳媒不僅是寫在紙上或刻印在紙上的讀物, 還包括了說唱扮演的藝術形式。儒生社會地位降低,走向社會下層從事通俗文學的創作,先是適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學形式,繼而提高這些文學形式,於是出現了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高明等壹大批不同於正統文人的作家。

元代的文學以戲曲和散曲為代表,以大都為中心的雜劇與以溫州為中心的南戲,***同創造了元代文學的輝煌,而明代流行的傳奇又是對元曲的繼承與發展。元末明初出現了《三國誌演義》、《水滸傳》這兩部長篇白話小說,成為這個階段的另壹標誌, 預示著壹個長篇小說的時代到來。

三、近古期:明中葉至“五四”運動(公元16世紀至20世紀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鴉片戰爭(1840)

明嘉靖以後文學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這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隨著商業經濟的繁榮、市民的壯大、印刷術的普及,文人的市民化和文學創作的商 品化成為壹種新的趨勢;

2、在王學左派的影響下,創作主體的個性高揚,並在作品 中以更加強烈的色彩表現出來;在文學作品中對人的情欲有了更多肯定的描述;

3、詩文等傳統的文體雖然仍有發展,但已翻不出多少新的花樣。而通俗的文體顯得生機勃勃,其中又以小說最富於生命力。這些通俗 文學借助日益廉價的印刷出版這個媒體,滲入社會的各個階層,並產生了廣泛的 影響。從以上各方面看來,明代中葉的確是壹個文學新時代的開端。

第七段:鴉片戰爭至“五四”運動(1919)

與明清易代相比,鴉片戰爭的炮聲是 更大的壹次震動。鴉片戰爭帶來千古未有之變局,從此中國由封建社會淪為半封 建半殖民地社會。西方文化開始湧入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而中國許多有識之士 在向西方尋求新的富國強兵之路的同時,也尋求到新的文學靈感,成為壹代新的 作家,龔自珍、黃遵憲、梁啟超便是這批新人的代表。與社會的變化相適應,文 學創作也發生了變化。救亡圖存的意識和求新變於異邦的觀念,成為文學的基調。 文學觀念也發生了變化,文學被視為社會改良的工具,在國民中最易產生影響的 小說的地位得到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