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九疑紫霞洞歌》原文與賞析
樂雷發
猗歟奇哉,紫霞之洞真天開。千變萬狀不可述,恍疑幻出壺中之蓬萊。湘濱兩姝不敢到,悵望蒼梧雲縹緲。爾來三千三百年,斑龍空臥金光草。我采姹女江華濱,是為三十六帝之外臣。右持綠玉杖,左攜紫金經。長歌天上謠,壹呼開仙扃。列炬照深窈,懸身事幽討。群仙喜我來,驚笑欲絕倒。何侯撫我頂,偉遠拍我肩。綠華贈我金條脫,安期分我紅景丹。借問此何地?指言太虛天。翠霞紫雲張寶幄,懸黎結綠盤瓔珞。萬疊蒼苔荒石田,誰呼青龍耕紫煙?帝獄銅墻未遍識,擬開寶藏紬雲笈。嵯峨水際披蓑翁,應是篯鏗釣神龍。仙人仙人何多事,驚世駭俗變靈異。或跣巨足垂天雲,或印短趾流沙潯。或現姑射處子身,粉霞紅綬藕絲裙。或示普陀大士形,或持簪柳垂寶瓔。或插鏤象管,或結火齊珍。或琢玄圃玉,或布祇園金。洞中之深不知幾百裏,但見縈紆屈折壹裏壹澗水。人言有路通桂林,乘興欲尋日華君。吾聞洞中大小洞天三十六,帝遣列真分治局,上界官府應更多,定知此洞今誰屬?猗歟奇哉!紫霞之洞真天開。我上會稽探禹穴,復浮蒼海登天臺。巖谷豈無奇,視此何塵埃。摩挲巖石題惡句,記我杖履敲雲來。黃涪翁,元漫叟,目力壹生空宇宙。淡巖陽華有何奇,枉費篇章劖石竇。
九疑山又名蒼梧山,在湖南省寧遠縣,因山有九峰,異嶺同勢,遊者疑焉,故名。疑壹作嶷。相傳虞舜葬於此。今尚有舜廟遺址,廟前為舜源峰,廟後為舜帝二妃娥皇、女英兩峰。《九疑山誌》載:紫霞巖在舜源峰左壹裏,初名紫霞洞,唐改名斜巖,宋改名紫虛洞。內有無為祠、讀書堂、石田,及風、雨、雲、雷數洞,據說可通到廣東連州。巖中有九渡,渡中有楊梅石、羅漢石、天柱等,景色奇絕。樂雷發是寧遠人,酷愛故鄉山壑,又嘗作《遊紫霞巖賦》詠其勝跡。
這是壹首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山水詩,其中運用了許多宗教神話典故。全詩長達65句,而層次分明。前16句是第壹層,由(洞)外及(洞)內,由遠眺至近睹,由概貌至具體。中間28句是第二層,壹壹鋪陳洞內人物景色。末句是第三層,由內及外,由描述至總括議論。全詩前後呼應,開合有序。
首8句以驚嘆語氣概括紫霞洞自然天成,變化多端,宛若仙境。“恍疑”句壹作“恍如幻出方壺與蓬萊”,《列子》雲:“渤海之東,有大壑焉,其中有山:壹曰代輿,二曰員嶠,三曰方壺,四曰瀛洲,五曰蓬萊。五山高下,周旋三萬裏。仙聖之所往來。”“湘濱”句壹作“湘妃兩姝不敢到”,湘妃兩姝指堯之二女,亦舜之二妃,名娥皇、女英。劉向 《列女傳》謂: “舜陟方,死於蒼梧,……二妃死於江湘之間。”
接下來8句寫 “我”作為道家之外的俗人,聽到天庭的美妙樂曲,叩開了神仙居所的大門,進入深幽的仙境壹遊。姹女,亦作姹女,道家稱所煉的丹汞。《參同契》卷下:“河上姹女,靈而最神,得火則飛,不見塵埃。” 陸龜蒙 《自遣》詩雲: “姹女精神似月弧,敢將容易入洪爐。”三十六帝,概指道家所說三十六天將。多為後天神靈,或系天神化身,或屬忠孝節烈,或有功德於世者,天庭擢為將帥。道書列為天將者凡三十六員。或指道家所說三十六洞天 (見下文釋義) 的洞主。李白詩雲: “三十六帝欲相迎,仙人飄翩下雲軿。”此言我乃外臣,意謂 “我”是道界之外的凡人,不屬三十六帝所轄管。“右持”二句,見李白詩雲: “手持綠玉杖”,“空聞紫金經,白首愁相誤。”“天上謠”,李賀有此題詩。扃,門。
“群仙喜我來”8句,描寫眾神仙見到“我”的到來驚喜莫名,豪情款待。“絕倒”形容大笑不能自持之態。《新五代史 ·晉家人傳》: “左右皆失笑,帝亦自絕倒。”何侯、偉遠、綠華、安期,皆為著名道家真人 (仙人)。何侯,《歷世真仙通鑒》載:何侯者,堯時人,隱蒼梧山,慕長生術,家三百余口耕耘。夏禹時,五帝以藥壹器與何侯,投酒中,壹家三百余口拔宅上升。九疑山舊有何侯廟。偉遠即韓遠,《九疑山誌》載: “韓偉遠,九疑山真人也。授業於嵩高宋德元。”綠華即萼綠華,《零陵縣誌》載:秦萼綠華,女仙也,以晉穆帝升平三年,降於羊權家,自言是九疑山中得道女,羅郁也。行道已九百年,授權道術,及屍解者,乃隱景化形而去。道教典籍 《真誥》亦載其事。李商隱 《重過聖女祠》詩雲: “萼綠華來無定所,杜蘭香去未移時。”安期即鄭安期,又名安期生,《列仙傳》載: 安期生,秦瑯玡人,得道已久,賣藥海邊,時已千余歲,人呼千歲公。始皇東遊,與語三日夜,賜金帛數千萬,皆置之而去,留書並壹赤玉舃為報曰:“後千年求我於蓬萊山下。“條脫”亦作跳脫,即手鐲。繁欽《定情》詩雲: “休以致契闊,繞腕雙跳脫。”“紅景丹” 壹作虹景丹,疑紅泉丹之誤。《神仙傳》載: 沈文泰,九疑人,得紅泉丹法。“太虛”,道家所謂空寂之境。《莊子 ·知北遊》: “是以不過乎昆侖,不遊於太虛。”成玄英疏:“昆侖是高遠之山,太虛是深玄之理。”又指天空。孫綽 《遊天雲山賦》: “太虛遼闊而無閡。”
“翠霞”8句描寫太虛天的景物。“懸黎”、“結綠”是著名玉器。《史記·範睢列傳》:睢上書曰: “臣聞周有砥砨,宋有結綠,梁有懸黎,楚有和璞,此四寶者,土之所生,良工之所失也,而為天下名器。”“誰呼青龍耕紫煙”,見李賀 《天上謠》: “王子吹笙鵝管長,呼龍耕煙種瑤草。”“帝獄銅墻未遍識” 壹作“虎獄銅墻未識遍”,見 《神異經》: “西南裔外老壽山,以黃銅為墻。”“紬雲笈”,“紬”即“輯”,《史記·太史公自序: “紬金匱石寶之書。”“笈”,書箱。道藏有 《雲笈七簽》,北宋張群房撰輯。“嵯峨”句壹作“嗟我水際披蓑翁”。篯鏗,《歷世真仙通鑒》載:帝顓頊之玄孫,因進雉羹於堯,封於彭城,後世謂之彭祖。有子二人,長名武,次名夷,其所隱之山後人名之曰武夷山。壹雲彭祖有導引術,有疾則閉氣以攻所患,運行體中,下達指末,即體如常。《神仙傳》載其精於導引行氣,至商末已767歲而不衰。紂王時以為大夫,稍傳其術而有驗,欲殺祖以絕後,祖乃去不知所之。
“仙人”12句勾畫出各種神仙的怪異形象和行為。跣足,光著腳。姑射,山名。《莊子·逍遙遊》雲:“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如處子。”普陀,山名,亦即普陀島,在浙江省東北部海中,與五臺、九華、峨眉合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唐大中十二年(858)日本僧人慧鍔最初於此留觀音像造寺。因《華嚴經》有善財參觀音於普陀洛珈之說,遂稱為普陀。火齊(ji),寶石名。《文選·左思〈吳都賦〉》:“火齊之寶。”班固《西都賦》:“翡翠火齊,流耀含英。”李善註引《韻集》: “玫瑰,火齊珠也。”玄圃,同“懸圃”,謂仙境。張衡《東京賦》:“左瞰旸谷,右睨玄圃。”又說為天帝之都。《離騷》:“朝發軔於蒼梧兮,夕余至乎懸圃。”《淮南子·覽冥訓》曰:“昆侖去地壹萬八千裏,上有層城九重。或上倍之,是謂閬風。或上倍之,是謂玄圃。”祇園,梵文音譯,全稱“祇樹給孤獨園”或“祇園精舍”,印度佛教聖地之壹。據說釋伽牟尼成道後,?薩羅國的長者給孤獨用大量黃金購置舍衛城南祇陀太子的園地建築精舍,請釋伽牟尼命名,因祇陀太子也奉獻了園中的林木,故以兩人名字命名。相傳釋伽居此宣傳佛教達20余年,詳見《涅槃經》。
“洞中”8句描述紫霞洞深幽曲折,宛如囊括了所有的神仙洞府。洞天,為道家之說,神仙居所,均在名山洞府之中,名為洞天,意即洞中別有天地了。道家以世有十大洞天之外,尚有三十六小洞天。《雲笈七簽》雲:“太上曰:“其次三十六小洞天,在諸名山之中,亦上仙統治之處也。”上界,猶天界。道教、佛教稱仙佛所居之地。韓愈詩:“上界真人足官府,豈如散仙鞭笞鸞鳳相追陪。”真人,道家稱“修真得道”或“成仙”的人。意謂天上官府繁多,各個洞府都有官員管轄治理,因而天仙不如地仙自在逍遙。
末13句與開頭相呼應,再次驚嘆矜誇紫霞洞景色奇美高妙,無可比擬。會稽,即會稽山,在今浙江省中部紹興、嵊縣、諸暨、東陽間。相傳夏禹在至苗山大會諸侯,計功封爵,始名會稽山,即會計之意。山上有壹孔,名禹穴,相傳夏禹曾入此穴。摩挲,撫弄。古樂府《瑯玡王歌辭》:“新買五尺刀,懸著中梁柱,壹日三摩挲,劇於十五女。”黃涪翁,宋代詩人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又號涪翁。元漫叟,唐代詩人元結,字次山,號漫叟。淡巖(在零陵)、陽華(在江華),均為湖南境內名勝。劖鑿,韓愈詩:“造物何以當鐫劖?”黃庭堅謫宜州過零陵,曾在淡巖題詩雲:“惜哉次山世未顯,不得雄文镵(刺)翠岷。”而樂雷發認為,淡巖、陽華不及紫霞洞遠甚。
這首詩藝術上最突出的特點是想象豐富奇特。詩人借助於宗教神話的翅膀,大膽馳騁想象,將壹個巖洞描繪成奇異瑰麗的神仙世界,在他的筆下,神仙雖然形態怪異,卻如同凡人壹樣可親可近,熱情慷慨,也如同凡人壹樣在從事各種工作。
第二個突出的特點是句法變化靈活。短句短自三字、四字、五字,長至七字、九字、十壹字,揮灑自如,仿佛信手拈來。多用排比疊句,如“群仙喜我來”壹段,以神仙姓名開頭的排比句,讀來活龍活現,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又如“仙人仙人何多事”壹段,連用9個“或”字開頭的疊句,充分渲染出神仙的變化多端,令人目不暇給。全詩筆調雄奇奔放,氣勢貫通又富於頓挫變化,可以看出深受李白同類詩歌(如《夢遊天姥吟留別》)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