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是指以古體詩、近體詩和格律詞為代表的中國漢族傳統詩歌。亦是漢字文化圈的特色之壹。通常認為,詩較為適合“言誌”,而詞則更為適合“抒情”。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元好問《摸魚兒·雁丘詞》原文及翻譯,僅供參考,大家壹起來看看吧。
《摸魚兒·雁丘詞》,又作《邁陂塘·雁丘詞》,亦作《摸魚兒》(問世間情為何物),是金代詩人、文學家、歷史學家元好問的代表作之壹。這是壹首詠物詞,詞人為雁殉情而死的事所感動,才揮筆寫下了《摸魚兒·雁丘詞》,寄托自己對殉情者的哀思。
《摸魚兒·雁丘詞》原文
乙醜歲赴試並州,道逢捕雁者雲:“今旦獲壹雁,殺之矣。其脫網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於地而死。”予因買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壘石為識,號曰“雁丘”。同行者多為賦詩,予亦有《雁丘詞》。舊所作無宮商,今改定之。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
君應有語:
渺萬裏層雲,千山暮雪,只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
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
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摸魚兒·雁丘詞》翻譯
天啊!請問世間的各位,愛情究竟是什麽,竟會令這兩只飛雁以生死來相對待?南飛北歸遙遠的路程都比翼雙飛,任它多少的冬寒夏暑,依舊恩愛相依為命。比翼雙飛雖然快樂,但離別才真的是楚痛難受。到此刻,方知這癡情的雙雁竟比人間癡情兒女更加癡情!相依相伴,形影不離的情侶已逝,真情的雁兒心裏應該知道,此去萬裏,形孤影單,前程渺渺路漫漫,每年寒暑,飛萬裏越千山,晨風暮雪,失去壹生的至愛,形單影只,即使茍且活下去又有什麽意義呢?
這汾水壹帶,當年本是漢武帝巡幸遊樂的地方,每當武帝出巡,總是簫鼓喧天,棹歌四起,何等熱鬧,而今卻是冷煙衰草,壹派蕭條冷落。武帝已死,招魂也無濟於事。女山神因之枉自悲啼,而死者卻不會再歸來了!雙雁生死相許的深情連上天也嫉妒,殉情的大雁決不會和鶯兒燕子壹般,死後化為壹抔塵土。將會留得生前身後名,與世長存。狂歌縱酒,尋訪雁丘墳故地,來祭奠這壹對愛侶的亡靈。
《摸魚兒·雁丘詞》註釋
⑴《摸魚兒》:壹名《摸魚子》,又名《買陂塘》、《邁陂塘》、《雙蕖怨》等。唐教坊曲,後用為詞牌。宋詞以晁補之《琴趣外篇》所收為最早。雙片壹百壹十六字,前片六仄韻,後片七仄韻。雙結倒數第三句第壹字皆領格,宜用去聲。
⑵乙醜歲:金章宗泰和五年(公元1205年),以天幹地支紀年為乙醜年,當時元好問年僅十六歲。
⑶赴試並州:《金史·選舉誌》載:金代選舉之制,由鄉至府,由府至省及殿試,凡四試。明昌元年罷免鄉試。府試試期在秋八月。府試處所承安四年贈太原,***為十處。
⑷識(zhì):標誌。
⑸雁丘:嘉慶《大清壹統誌》:雁丘在陽曲縣西汾水旁。金元好問赴府試……累土為丘,作《雁丘詞》。
⑹無宮商:不協音律。
⑺直教:竟使。許:隨從。
⑻雙飛客:大雁雙宿雙飛,秋去春來,故雲。
⑼“就中”句:這雁群中更有癡迷於愛情的。
⑽“君應”四句:萬裏長途,層雲迷漫,千山暮景,處境淒涼,形影孤單為誰奔波呢?
⑾“橫汾”三句:這葬雁的汾水,當年漢武帝橫渡時何等熱鬧,如今寂寞淒涼。漢武帝《秋風辭》:“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鳴兮發棹歌。”平楚:楚指叢木。遠望樹梢齊平,故稱平楚。
⑿“招魂”二句:我欲為死雁招魂又有何用,雁魂也在風雨中啼哭。招魂楚些(suò):《楚辭·招魂》句尾皆有“些”字。何嗟及:悲嘆無濟於事。山鬼:《楚辭·九歌·山鬼》篇指山神,此指雁魂。
⒀暗啼:壹作“自啼”。
⒁“天也”二句:不信殉情的雁子與普通鶯燕壹樣都寂滅無聞變為黃土,它將聲明遠播,使天地忌妒。
⒂騷人:詩人。
《摸魚兒·雁丘詞》賞析
詞的上闕開篇壹句“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壹個“問”字破空而來,為殉情者發問,實際也是對殉情者的贊美。“直教生死相許”則是對“情是何物”的震撼人心的回答。在“生死相許”之前加上“直教”二字,更加突出了“情”的力量。“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這二句寫雁的感人生活情景。大雁秋天南下越冬而春天北歸,雙宿雙飛。作者稱他們為“雙飛客”,賦予它們比翼雙飛以世間夫妻相愛的理想色彩。“天南地北”從空間落筆,“幾回寒暑”從時間著墨,用高度的藝術概括,寫出了大雁的相依為命、相濡以沫的生活歷程,為下文的殉情作了必要的鋪墊。“君應有語,渺萬裏層雲,千山暮雪,只影為誰去”這四句是對大雁殉情前心理活動細致入微的揣摩描寫。當網羅驚破雙棲夢之後,作者認為孤雁心中必然會進行生與死、殉情與偷生的矛盾鬥爭。但這種猶豫與抉擇的過程並未影響大雁殉情的摯誠。相反,更足以表明以死殉情是大雁深入思索後的理性抉擇,從而揭示了殉情的真正原因。
詞的下闕借助對自然景物的描繪,襯托大雁殉情後的淒苦,“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三句寫葬雁的地方。“雁丘”所在之處,漢代帝王曾來巡遊,當時是簫鼓喧天,棹歌四起,山鳴谷應,何等熱鬧。而今天卻是四處冷煙衰草,壹派蕭條冷落景象。“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二句意為雁死不能復生,山鬼枉自哀啼。這裏作者把寫景同抒情融為壹體,用淒涼的景物襯托雁的悲苦生活,表達詞人對殉情大雁的哀悼與惋惜。“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寫雁的殉情將使它不像鶯、燕那樣死葬黃土,不為人知;它的聲名會惹起上天的忌妒。這是作者對殉情大雁的.禮贊。“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四句,寫雁丘將永遠受到詞人的憑吊。
這首詞名為詠物,實在抒情。作者運用比喻、擬人等藝術手法,對大雁殉情而死的故事,展開了深入細致的描繪,再加以悲劇氣氛的環境描寫的烘托,塑造了忠於愛情、生死相許的大雁的藝術形象,譜寫了壹曲愛情悲歌。全詞情節並不復雜,行文卻跌宕多變。圍繞著開頭的兩句發問,層層深入地描繪鋪敘,有大雁生前的歡樂,也有死後的淒苦,有對往事的追憶,也有對未來的展望,前後照應,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詞中以帝王盛典之消逝反襯雁丘之長存,說明純真愛情在詞人心目中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也是詞人樸素的民本思想的折光。全詞情節並不復雜,行文卻騰挪多變。圍繞著開頭的兩句發問,層層深入地描繪鋪敘。
詞人把寫景同抒情融為壹體,用淒涼的景物襯托雁的悲苦生活,表達詞人對殉情大雁的哀悼與惋惜“天地妒”二句,寫雁的殉情將使它不像鶯、燕那樣死葬黃土,不為人知;它的聲名會惹起上天的忌妒。
創作背景
據詞序,金章宗泰和五年(1205年),年僅十六歲的元好問在赴並州應試途中獲知雙雁故事,因而創作《雁丘辭》。大概原作(即《雁丘辭》)是壹首詩,後來改為配合樂律的長短句詞(即此詞)。則此詞並非元氏十六歲時的原作,吳庠《遺山樂府編年小箋》定此詞為元好問十六歲時所作,不妥。至於改定究在何年,已不可考,繆鉞認為“較原作似亦不會相距過遠”;沈祖棻《讀〈遺山樂府〉》認為是“若幹年以後”,但已非青年時代;狄寶心則認為是“晚年曾經改定”。
作者簡介
元好問(1190年-1257年),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市)人。祖先出自北魏拓跋氏,但父祖輩深受漢文化的影響,七歲就能寫詩,二十歲即名震京師。二十七歲時,因蒙古軍南侵而從家鄉流落到河南。興定五年(1221年)中進士,歷任內鄉令、南陽令。天興元年(1232年),擢尚書省椽,不久,又除左司都事,轉行尚書省左司員外郎。金國滅亡後,曾被押送聊城(今山東聊城市)羈管,後回故鄉從事著述,終生不仕元朝。著有《遺山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