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分別推薦幾首曹操和曹丕的詩

分別推薦幾首曹操和曹丕的詩

壹、曹操的詩:

《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淡淡,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誌。

賞析:

“水何淡淡,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輪廓。在這水波“淡淡”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壹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詩意盎然之感。後二句則是對“水何淡淡”壹句的進壹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湧起伏。這兒,雖是秋天的典型環境,卻無半點蕭瑟淒涼的悲秋意緒。作者面對蕭瑟秋風,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在秋風蕭瑟中,大海洶湧澎湃,浩渺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雕衰感傷的情調。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的“壯誌”胸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寫出了作者曹操的壯誌情懷。前面的描寫,是從海的平面去觀察的,這四句則聯系廓落無垠的宇宙,縱意宕開大筆,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凸顯在讀者面前;茫茫大海與天相接,空蒙渾融;在這雄奇壯麗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漢(銀河)都顯得渺小了,它們的運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納。詩人在這裏描寫的大海,既是眼前實景,又融進了自己的想象和誇張,展現出壹派吞吐宇宙的宏偉氣象,大有“五嶽起方寸”的勢態。這種“籠蓋吞吐氣象”是詩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言為心聲,如果詩人沒有宏偉的政治抱負,沒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誌,沒有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那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這樣壯麗的詩境來的。過去有人說曹操詩歌“時露霸氣”(沈德潛語),指的就是《觀滄海》這類作品。”

《龜雖壽》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螣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誌。

賞析:

這首詩是抒發人生的詠誌詩。曹操以神龜,螣蛇,老驥作為比喻,表明宇宙萬物生必有死,是自然的規律,人應該利用有限之年,建功立業,始終保持昂揚樂觀的積極進取的精神。

“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曹操自比壹匹上了年紀的千裏馬,雖然形老體衰,屈居櫪下,但胸中仍然激蕩著馳騁千裏的豪情。他說,有誌幹壹番事業的人,雖然到了晚年,但壹顆勃勃雄心永不會消沈,壹種對宏偉理想追求永不會停息啊!據《世說新語》記載:東晉時代重兵在握的大將軍王敦,每酒後輒詠曹操“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如意擊打唾壺為節,壺口盡缺。這首詩始於人生哲理的感嘆,繼發壯懷激烈的高唱,復而回到哲理的思辨曰: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曹操對人生的看法頗有壹點辯證的思維,他首先講尊重自然規律,人總是要死的。接著講人在有限的生命裏,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積極進取,建功立業而寫的。

最後再談到人在自然規律面前也不是完全無能為力的,壹個人壽命的長短雖然不能違背客觀規律,但也不是完全聽憑上天安排。如果經常註意保養,使之健康愉快,也可以延年益壽的。曹操所雲“養怡之福”,不是指無所事事,坐而靜養,而是說壹個人精神狀態和身體健康是最重要的,不應因年暮而消沈,而要“壯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積極進取精神,永遠樂觀奮發,自強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曹操以切身體驗表達了人的精神因素對健康的重要意義,從這方面來說,它又是壹篇絕妙的養生論。南朝鐘嶸寫了壹部《詩品》,品評詩人,區分第等,把曹操的詩置於下品。可是,曹操的詩卻有了壹種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使後代無數英雄誌士為之傾倒若狂。

《短歌行?對酒當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賞析:

第壹節抒寫詩人人生苦短的憂嘆。“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當”,對著。“去日”,指逝去的歲月。這四句意思是:在邊喝著酒,邊唱著歌時,忽然感嘆道:人生能有多久呢?人生啊,就好比早晨的露水,壹會兒就幹了,又苦於過去的日子太多了。“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慨當以慷”是“慷慨”的間隔用法,“當以”,沒有實在意義,即指宴會上歌聲慷慨激昂。“杜康”相傳是發明釀酒的人,這裏作酒的代稱。這四句意思是:即使宴會上歌聲慷慨激昂,詩人內心的憂愁還是難以消除。用什麽來消除胸中的憂愁呢?只有借酒澆愁。我們如何理解詩人這種人生苦短的憂嘆呢?詩人生逢亂世,目睹百姓顛沛流離,肝腸寸斷,渴望建功立業而不得,因而發出人生苦短的憂嘆。這壹點我們可從他的另壹首詩《蒿裏行》中得到佐證:“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生民百遺壹,念之斷人腸。”

第二節抒寫詩人對賢才的渴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引用《詩經?鄭風?子衿》中的成句。“青衿”,周代讀書人的服裝,這裏指代有學問的人。“悠悠”,長久的樣子,形容思念之情。這兩句意思是:妳的衣領青青啊,總是讓我如此掛念。原詩後兩句是:“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意思是:雖然我不能去找妳,妳為什麽不主動給我音信?曹操由於事實上不可能壹個壹個地去找那些賢才,所以他使用這種含蓄的話來提醒他們,希望賢才主動來歸。“但為君故,沈吟至今。”“沈吟”,低聲叨念,表示渴念。這兩句意思是:只因為妳的緣故,讓我渴念到如今。“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沈吟至今。”四句以女子對心愛的男子的思念比喻自己對賢才的渴求。“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這四句引自《詩經?小雅?鹿鳴》,《鹿鳴》是壹首描寫貴族盛宴熱情款待尊貴客人的的詩歌。前兩句起興,意思是:野鹿呦呦呦呦地叫,歡快地吃著野地裏的艾蒿。以下各句描寫賓客歡宴的場面,這裏引用的兩句意思是:我有許多尊貴的客人,席間彈起琴瑟,吹起笙樂。詩人引用這幾句詩,表示自己對賢才的熱情。

第三節抒寫詩人對賢才難得的憂思和既得賢才的欣喜。“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明月”,比喻人才。“掇”,拾取,摘取。意思是:賢才有如天上的明月,我什麽時候才能摘取呢?“憂從中來,不可斷絕。”由於求才不得,內心不禁產生憂愁,這種憂愁無法排解。“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陌”、“阡”,都是指田間小路,東西向叫“陌”,南北向叫“阡”。“枉”,枉駕,屈駕。“用”,以。“存”,探問,問候。“契闊”,久別重逢。“讌”,通“宴”。“舊恩”指往日的情誼。這四句意思是:(客人,即指人才)穿過縱橫交錯的小路,枉駕來訪。主客久別重逢,歡快暢談,念念不忘往日的情誼。前四句詩人把尋求賢才生動地比作“欲上青天攬明月”,借以表明求賢不得的苦悶和憂思;後四句描寫賢才既得,喜不自勝,歡樂無窮的情景。

第四節抒寫詩人對猶豫不決的賢才的關切和渴望天下賢才盡歸自己的抱負。“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匝”,周,圈。意思是:明月朗朗星星稀,烏鴉向南高高飛。繞樹飛了多少圈,不知哪根樹枝可棲息。這四句是說那些賢才在三國鼎立的局面下無所適從,不知道投靠到誰的門下。詩人希望他們不再猶豫,趕緊到自己這邊來。“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前兩句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話:“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士不厭學,故能成其聖。”後兩句借用典故,據《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周公說他“壹沐三捉發,壹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這四句意思是:山不以它的高而滿足,海不以它的深而滿足。周公熱切殷勤地接待賢才,使天下的人才都能心悅誠服地來歸順。詩人用“山不厭高,還不厭深。”比喻賢才多多益善。以周公自比,表明自己決心禮賢下士,希望賢才全部歸己,幫助自己建功立業,統壹天下的宏圖大願。這幾句畫龍點睛,點明了全文的主旨。

《步出夏門行冬十月》

孟冬十月,北風徘徊,

天氣肅清,繁霜霏霏。

鵾(kūn)雞晨鳴,鴻雁南飛,

鷙(zhì)鳥潛藏,熊羆(pí)窟棲。

錢镈(bó)停置,農收積場。

逆旅整設,以通賈商。

幸甚至哉!歌以詠誌。

賞析:

這首詩寫於初冬十月,時間比前首稍晚。前八句寫初冬的氣候和景物。“鹍雞”,鳥名,形狀象鶴,羽毛黃白色。北風刮個不停,嚴霜又厚又密,鹍雞晨鳴,大雁南飛,猛禽藏身匿跡,熊羆入洞安眠,肅殺嚴寒中透出壹派平和安寧。中四句寫人事。錢、镈,兩種農具名,這裏泛指農具。“逆旅”,客店。農具已經閑置起來,收獲的莊稼堆滿谷場,旅店正在整理布置,以供來往的客商住宿,這是壹幅多麽美妙的圖景!詩篇反映了戰後在局部地區人民過上的安居樂業的生活,及詩人要求國家統壹、政治安定和經濟繁榮的理想。朱乾說:“《冬十月》,敘其征途所經,天時物候,又自秋經冬。雖當軍行,而不忘民事也。”(《樂府正義》卷八)在壹定程度上觸及了本詩的作意。

《嵩裏行》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初期會盟津,乃心在鹹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生民百遺壹,念之斷人腸。

賞析:

《蒿裏行》運用民歌的形式,行批判之實,這在當時是壹個創舉,這首詩不僅時因戰亂而陷於水深火熱之中的苦難人民,表示了極大的悲憤和同情,而且對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惡元兇,給予了無情的揭露和鞭撻。它是漢未之實錄,是史詩也。全詩風格質樸,沈郁悲壯,體現了曹操作為壹個政治家,軍事家的豪邁氣魄和憂患意識,詩中集典故、事例、描述於壹身,既形象具體,又內蘊深厚,是曹操比較成功的作品,通過閱讀,不僅可以讓讀者了解當時的歷史事實,還能領略作為詩人曹操的還能領略作為詩人曹操的獨特文風。

《苦寒行》

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羊腸阪詰屈,車輪為之摧。

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熊羆對我蹲,虎豹夾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頸長嘆息,遠行多所懷。

我心何怫郁?思欲壹東歸。水深橋梁絕,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無宿棲。行行日已遠,人馬同時饑。

擔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東山詩,悠悠使我哀。

《度關山》

天地間,人為貴。立君牧民,為之軌則。

車轍馬跡,經緯四極。黜陟幽明,黎庶繁息。

於鑠賢聖,總統邦域。 封建五爵,井田刑獄。

有燔丹書,無普赦贖。 臯陶甫侯,何有失職?

嗟哉後世,改制易律。勞民為君,役賦其力。

舜漆食器,畔者十國,不及唐堯,采椽不斫。

世嘆伯夷,欲以厲俗。侈惡之大,儉為***德。

許由推讓,豈有訟曲? 兼愛尚同,疏者為戚。

賞析:

詩從“人為貴”入筆,表達了詩人以“讓”與“兼愛”為基礎的大同思想,為了充分表達這壹思想,詩人並寫兩面,壹是從“立君牧民”寫起,通過敘述古代君主治民的法則,認為退小人任用德才兼備者是國家昌盛的基本保證;二是通過堯舜之間的對比,怎樣才能糾正“侈惡之大”呢?詩人主張“儉為***德”,在此基礎上,提出“讓”與“兼愛”,即國君賢明,君民平等,執法公正,訟獄不興的大同思想。通過言語,可見詩人渴望國家統壹,天下安定的願望。

二、曹丕的詩:

《芙蓉池作》

乘輦夜行遊,逍遙步西園。

雙渠相溉灌,嘉木繞通川。

卑枝拂羽蓋,修條摩蒼天。

驚風扶輪轂,飛鳥翔我前。

丹霞夾明月,華星出雲間。

上天垂光采,五色壹何鮮。

壽命非松喬,誰能得神仙。

遨遊快心意,保己終百年。

賞析:

因為是夜遊,沒有具體細致地描繪芙蓉池的優美景物,而是通過粗線條的勾勒,運用動靜結合的手法,顯示了芙蓉池無限勃發的生機。運用鮮明的色彩,把芙蓉池的夜景描繪的光怪陸離,五采繽紛,顯示了他創作上華麗壯大的壹大特色。

在建安時期的遊宴詩中,這壹首可以說是寫得最為出色的。寫景成份的增多,對仗句的使用,辭藻的華麗,景象的壯觀,都反映了當時詩風的某些重要變化。

《燕歌行其壹》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遊思斷腸,

慊慊思歸戀故鄉,何為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

不覺淚下沾衣裳。援琴鳴弦發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長。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

爾獨何辜限河梁?

賞析:

秋風蕭瑟,草木零落,白露為霜,候鳥南飛……。這蕭條的景色、清冷的月色牽出思婦的懷人之情,映照出她內心的孤獨與深閨的寂寞。描述思婦的內心活動時,筆法極盡曲折之妙,幾經掩抑往復,寫出了這位女子內心不絕如縷的柔情。王夫之稱此詩“傾情,傾度,傾聲,古今無兩”。

《燕歌行其二》

別日何易會日難,山川悠遠路漫漫。

郁陶思君未敢言,寄聲浮雲往不還。

涕零雨面毀容顏,誰能懷憂獨不嘆?

展詩清歌聊自寬,樂往哀來摧肺肝。

耿耿伏枕不能眠,披衣出戶步東西,

仰看星月觀雲間。飛鸧晨鳴聲可憐,

留連顧懷不能存。

賞析:

曹丕的《燕歌行》在詩史上久負盛名,但歷來對其壹"秋風蕭瑟"篇分外垂青,而於此首卻問津甚少。其實是雙璧壹對,兩篇對觀,更饒意味。前篇從"霜飛木落"、"燕雁南歸"感物起興。由時序涉及歸鳥,再由鳥歸而關聯所思之人淹留他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曲曲道來。此首與其主題、情思相壹,構思則另起爐竈,不假外物,直抒胸臆。

《黎陽作》

漫漫秋夜長,烈烈北風涼。

展轉不能寐,披衣起仿徨。

仿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

俯視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天漢回西流,三五正縱橫。

草蟲鳴何悲,孤雁獨南翔。

郁郁多悲思,綿綿思故鄉。

願飛安得翼,欲濟河無梁。

向風長嘆息,斷絕我中腸。

賞析:

白露、水波、明月、天河、星星、草蟲、孤雁,在這漫長的秋夜,詩人恍若壹只失群的孤雁,卻沒有大雁的雙翼可以飛回家鄉。不禁悲從中來輾轉難眠。綿綿思鄉之情達到了高潮,但卻又在令人斷腸聲中戛然止筆。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漢末魏王,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人(現安徽亳州市),漢族,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曹魏政權的締造者,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壹了中國北方,並實行壹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後為魏王,去世後謚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其為魏武帝。曹操博覽群書,尤其喜歡兵法,曾抄錄古代諸家兵法韜略,還有註釋《孫子兵法》的《魏武註孫子》著作傳世。

妻子丁夫人、卞夫人、劉夫人等

子女曹丕、曹植、曹節等

曹丕: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曹魏的開國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操與卞夫人的長子 。《三國誌》記載,曹丕文武雙全,八歲能提筆為文,善騎射,好擊劍,博覽古今經傳,通曉諸子百家學說。220年正月,曹操逝世,曹丕繼任丞相、魏王。之後曹丕受禪登基,以魏代漢。他在位期間,平定邊患。擊退鮮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復漢朝在西域的設置。除軍政以外,曹丕自幼好文學,於詩、賦、文學皆有成就,尤擅長於五言詩,與其父曹操和弟曹植,並稱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