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永樂十壹年(1413)二月,明朝朝廷發起中國“還地於溪”,撤銷泗州、思南兩個宣傳部,設立銅仁等八個異地辦事處,設立貴州布政使司,使貴州成為省級行政單位。銅仁剛建立政府時,城墻沒有修,只用樹籬笆防禦。明十四年(1449),洪江苗族起義,籬笆和縣令府被燒為平地。明朝景泰二年(1451),知府朱堅開始修築土城,周長758尺,約三裏。* * *有東(見明門)、南(安福門)、西(福元門)、北(長寧門)四個門,每個門上都建有城樓。明朝弘治十八年(1505),知府劉玉修復坍塌已久的老城區,在北門城墻上加建了135尺。明朝鄭德七年(1512),知府周汝端在西邊的河邊建了壹座土城。明朝嘉靖十三年(1534),知府敖文珍修建東北府城。此後又建了幾次,才稱得上完美。,知府敖文貞修築東北府城。十九年(1540),楚、黔、蜀三省苗族起義,知府李自坤因老城隘口低,難以防守。於是在第22年(1543),廢城擴建為新城,在城東自東向西建了358尺。城墻換成磚石,高壹尺六尺,挖了很深的防護城。後由泗州知府李、銅仁守軍張大儒、劉多次修建,才稱得上完美。城墻長936英尺,有868座城垛,7座城樓,3座角樓,803座城樓。開了七座城門:正南(古稱劉清,亦稱江總)、中南(文昌)、鹹安(英潯)、東(精河)、北(陳宮)、西(府城)、汴水(賓陽)。城市東、南、西三面覆蓋著雙江,約4徐莉;從北門向東挖有護城河,長約300步(約480米),深壹尺,寬壹尺八。萬歷三十年(1602),城墻被洪水沖垮,巡撫郭發官銀590余兩,命銅仁巡道副司令、知縣何大進、何三讓修築府城,並在府城以北的銅仁縣修築土城。三十五年(1607),城墻再次被洪水沖走。巡撫馮翊元送官銀900余兩,加上地方軍政官員的捐款,分散蓋樓,重修城墻。在舊墻的基礎上,高度增加了十分之三,厚度增加了十分之二。城樓3264座,門樓7座(後為方便百姓取水,新增了東門和後門兩個水門),瞭望塔4座,城墻1.088尺,縣城擴建1.654,38尺。“建築堅實,堅固耐用,在貴州出類拔萃”。建在南門江總樓,前人贊其“氣勢磅礴,面上三江(指銅仁大江、小河、大小河流交匯處的通江),趾上百雉,前山升綠,多水拖藍,為郡之奇勝。”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6月25日)端午,貴州駐銅仁總指揮鄧忠與駐銅仁巡撫劉關光在城樓上對唱,並吟出《五日江總樓觀競勝寒韻》詩:“千門垂香蘭,笛鼓流笑。彩鷸從餃子館望,宴人指海市蜃樓。煙過古雙江,浪撼崖,五月寒。回首瀟湘,坤池猶知漢壇。”“江歌邀肖斌倚欄,萬人拉舟。乘風破浪者先勝,流無止境。生命不息,吃飯也要只配壹盤飯。不壹定要留在黔南,才能打贏醉酒之戰。”我們不難想象當時主席臺上的熱鬧場面。
清順治十五年(1658),知府梁重修了上南門、中南門、下南門的城門和城樓。此後,在康熙九年(1670)、乾隆三十七年(1772)、道光三年(1823)、廣春裏十二年(1886)對城墻進行了修繕。同治五年(1866),知府陳美還修建了東北堡28座,小堡28座,每十座城垛壹座硝棚,硝棚173座。民國時期,分別在中南門和新東門修建了兩座門樓。
解放後,銅仁城墻大部分保存完好。後來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墻逐漸被拆除。現在只有江宗門到中南門的城墻還存在(沒有城垛,現在有類似城垛的女墻圍欄),江宗門的門洞還完好無損。1980年,銅仁古城墻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