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壹年級古詩加插畫-壹年級古詩配畫怎麽畫太陽

壹年級古詩加插畫-壹年級古詩配畫怎麽畫太陽

壹年級古詩配畫靜夜思

導語:《靜夜思》是唐代詩人李白所作的壹首五言古詩。此詩描寫了秋日夜晚,詩人於屋內擡頭望月的所感。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壹年級古詩配畫靜夜思。歡迎閱讀及參考!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直譯

明亮的月光灑在床前的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壹層霜。

我禁不住擡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壹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沈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韻譯

皎潔月光灑滿床,恰似朦朧壹片霜。

仰首只見月壹輪,低頭教人倍思鄉。

註釋

⑴靜夜思:靜靜的夜裏,產生的思緒。

⑵床:今傳五種說法。

壹指井臺。已經有學者撰文考證過。中國教育家協會理事程實將考證結果寫成論文發表在刊物上,還和好友創作了《詩意圖》。

二指井欄。從考古發現來看,中國最早的水井是木結構水井。古代井欄有數米高,成方框形圍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內,這方框形既像四堵墻,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欄又叫銀床,說明井和床有關系,其關系的發生則是由於兩者在形狀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類同。古代井欄專門有壹個字來指稱,即“韓”字。《說文》釋“韓”為“井垣也”,即井墻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本詩中的‘床’字,是爭論和異議的焦點。我們可以做壹下基本推理。本詩的寫作背景是在壹個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圓前後,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鄉之情。

既然作者擡頭看到了明月,那麽作者不可能身處室內,在室內隨便壹擡頭,是看不到月亮的。因此我們斷定,‘床’是室外的壹件物什,至於具體是什麽,很難考證。從意義上講,‘床’可能與‘窗’通假,而且在窗戶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參照宋代版本,‘舉頭望山月’,便可證實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從時間上講,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對作者原意的忠誠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義,即坐臥的器具,《詩經·小雅·斯幹》有“載寐之”,《易·剝·王犢註》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說,講得即是臥具。

五馬未都等認為,床應解釋為胡床。胡床,亦稱“交床”、“交椅”、“繩床”。古時壹種可以折疊的輕便坐具,馬紮功能類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類似物,兩邊腿可合起來。現代人常為古代文獻中或詩詞中的“胡床”或“床”所誤。至遲在唐時,“床”仍然是“胡床”(即馬紮,壹種坐具)。

⑶疑:好像。

⑷舉頭:擡頭。

賞析

《靜夜思》不過短短二十字而已,還有復字“頭”和“明月”壹詞,不重復的,十七字罷了。壹首犯了律詩絕句不能重復很大忌諱的詩,如果沒有獨特的魅力,是逃不過歷代選家嚴苛的法眼的。

這首詩欣賞的最大關竅就集中在對“床”字的不同解析上。而最近引起了壹些爭議的地方,也在這個“床”字上。

傳統上,“床”當然指的是坐臥之具,如頭陀行的戒律就有,“不坐高廣大床。”⑴第二種解釋,“床”為胡床,就是常說的馬紮,也就是交椅。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主講之壹馬未都先生在《家具收藏》系列講座中主此說。“他的語境非常清晰,動作清清楚楚,李白拎著壹個馬紮,坐在院子裏,在明月下思鄉。”⑵第三種解釋,“床”是井欄,在馬未都先生拋出“馬紮”新解後,巴蜀鬼才魏明倫指出,“床”是“井欄”⑶。其實第三種解釋早就有人提出過,不過壹直未能引起普遍的關註罷了。《詞源》釋“床”第三義項,“井上圍欄。《宋書·樂誌四·淮南王篇》:‘後園鑿井銀做床,金瓶素綆汲寒漿。’”⑷

我傾向於最後壹種,目前大概也最不為人所知或普遍接受的解釋。

只有講“床”解為“井欄”,才能最好地理解《靜夜思》的深長意蘊。其實,就在李白自己的作品中,“床”為“井欄”,也非孤證。比如“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⑸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孩子,遊戲追鬧,顯然非鬥室而可的。況且,在中國人的寢食中,作為臥具的床是不會擺在房間中央,任由人“繞床”的。

馬未都先生講座中所說的,“我們躺在床上是沒辦法舉頭和低頭的,頂多探個頭,看看床底下。如果妳對中國建築史有了解,就知道唐代的建築門窗非常小,門是板門,不透光。宋代以後才出現隔扇門。中國現存的唐代建築,全國有四座,比如山西的佛光寺、南禪寺,都是現存於世的唐代建築,大家有機會可以去看看。而且,唐代的窗戶非常小,月亮的光幾乎不可能進入室內。尤其當妳的窗戶糊上紙、糊上綾子的時候,光線根本就進不來。”⑹倒符合中國民居發展的實際。除了上述馬先生所提的有限幾處唐代建築外,在唐畫中尚有描繪當時民居的,籍此可以看出,當時大概的民居格局來。其中隋展子虔的《遊春圖》所描繪的`兩所鄉村住宅,壹所三合院,壹所四合院,最為典型。⑺從畫幅上看,這樣貫穿幾千年的閉合型民居,也實在是沒有什麽通透寬敞的窗戶,可以容人在臥室中沐浴在明亮的月光中的。

即使今天,在珠三角現存大量的明清以降以迄民國的民居,建築材料也迥異與中原地帶的土木而是磚石——磚石建材已經有足夠的張力,可以任由建築者構建大窗戶了。可“君子退藏於密”的思維還是主宰著民居格局,幾乎所有的民居,仍然是向內開放。外墻上少有門窗,而向天井開放的門窗,也常常非常狹小。尚秉和先生考證了漢唐對“裏間”——也就是臥室的稱謂“箱”,並引證了唐代學者顏師古的說法:“正寢之東西室皆曰箱,言似箱篋之形。”並做按語:“此即今正廳之東西裏室,俗曰裏間屋。古人以其嚴密似箱,故名。與廂異。廂者,正廳前之東西房,唐《會真記》所謂‘待月西廂下’者是也。”⑻現在民間臥床在內寢的位置,仍然以緊靠後墻遠離門窗為主,以避免堂風對的傷害。中醫傳統就認為:“故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為他病也,無常方,然致有風氣也。”⑼在陰宅和陽宅的建築中,就更註意風和水對健康乃至家族運勢的影響,“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10)不論陰宅和陽宅,避免風對建築和的直接襲擊,還是壹條基本原則,如俗話所說,“涼不過穿堂風”也。

“他的語境非常清晰,動作清清楚楚,李白拎著壹個馬紮,坐在院子裏,在明月下思鄉。”“所以李白說得很清楚:我在院子裏坐著。”(11)馬未都先生的《靜夜思新解》將李白從房間挪到戶外,這點應該是沒錯的。不過講“床”坐實為“馬紮”,還咬定李白先生是“坐在馬紮上”舉頭低頭的,那未免太過穿鑿。固然,胡床在唐時傳入並普遍使用,但“床”做臥具的說法,在唐人詩文中也比比皆是,無需太過征引。馬先生講收藏,確實通達曉暢,啟人慧思,而為李白《靜夜思》翻案,確也有過人的膽識,不過稍有智者千慮的錯失罷。而將“床”解為“井欄”,不僅能避免理解上的歧義,符合唐人生活的場景,而且,這“井”還埋藏著壹個今人已經漸次疏遠的隱喻。

“床前明月光”壹句,包含著兩個必須留意的關竅:床和明月。床既然指井欄,它圍護的就是在中國傳統社區生活中,最為重要,甚或核心建築之壹——井。而“井”這壹與“月”的隱喻,占有同樣地位的隱含意象,故鄉,就筆者不廣的目光所及,基本上為各家賞析者所完全忽略。

被尊為“群經之首”的《周易》,六十四卦中,就專有壹卦,《井》卦。《井》卦的卦辭說:“井:改邑不改井,無喪無得,往來井井。”(12)井,是壹個聚落最重要的生命之泉。在地表徑流比較稀少的中原,在地表徑流容易汙染的江淮流域,井,是聚落的最重要公***建築,也是最重要的灌溉水源。“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13)這歌固然可以從習慣的階級分析角度出發,解為傳說中的帝堯時代,老百姓自食其力蔑視統治者的驕傲和不屑。如果結合孔子對堯舜“使民以時”的無為政治的贊頌,似乎更能得其蘊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坤》。”(14)“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15)安土重遷是農業文明的必然。所以背井離鄉在今天,這個成語的意義還是無奈,是被迫甚至淒慘的。從前旅居遊宦的人,行囊中往往會裝壹小包“鄉井土”,說是到異地水土不服的時候,那就是患了思鄉病,煎服壹點“鄉井土”就能療治。這樣的說法浪漫而富詩意,似乎是詩家的說法。但根據今天地球物理學的解釋,很容易明白的:血液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和地殼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壹致,細微的差別,就在不同的地域了。“壹方水土養壹方人”,離開了養自己的那方水土,體內的微量元素失衡了,最好的補充辦法就是補充故鄉的水土了,如此,“鄉井土”剛好可以發揮實際而非想像的作用了。

明月在中國古典文化中的最大象征,就是故鄉和團圓,在李白的詩詞中,同樣可以找出他借月抒發思鄉懷人情懷的大量文句:“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16)“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17)“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18)最後,李白在當塗醉酒,江中捉月而逝,完成了壹代詩仙浪漫而失意的最後歸宿。也可以說,自從開元中李白仗劍去蜀後,是天上的月光,安慰著、陪伴著李白,“花間壹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19)

接下來第二句,“疑是地上霜”。最耐人尋味的就是“地上霜”這仨字。尋常的解析,不能確定李白《靜夜思》的具體季節,所以用壹“疑”字。但據我的推測,“地上霜”就是實指。那就是深秋,草木上都已經壹片晶瑩,泛出冷森的寒意;井欄邊磨得光滑的石板,在深秋的月光下壹片冷白,與地上的嚴霜混為壹體,無可區分了。這樣的肯定,根據何在?如果地上沒有霜,李白恍惚的眼中,就不該有這樣的聯想。畢竟“地上霜”並非壹個尋常的物象,也非在所有的季節裏都能見到的。壹般都在深秋,農歷八月的後半段,“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20)之後,才有霜降這壹節氣的到來,才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21)

《靜夜思》在流傳最廣的唐詩選本《唐詩三百首》中有選,更幾乎在所有李白詩選集中有錄,但具體寫作年代和時間、地點都很少涉及。張壹民、王彩琴在《李白〈靜夜思〉作年及作地新考》中,比較了涉及這些問題近年編纂李白作品的三家觀點:日本前野直彬、石川忠久編著的《中國古詩名篇鑒賞辭典》(日文版原名《漢詩的註釋及鑒賞辭典》)、安旗主編的《李白全集編年註釋》和郁賢皓《李白選集》。盡管張王對三家觀點都有不同看法,比如年代和地點,但對於《靜夜思》的季節基本趨同:“秋天作者臥病期間。”(22)更有考證者坐實寫作時間是九月十五日左右!(23)不管作地是在湖北安陸還是江蘇揚州,深秋的長江流域,晴朗的深夜,室外最常見的自然物象之壹就是壹片白茫茫的寒霜了。因壹“疑”而將實實在在的“霜”而看作是秋月的反光,剝離了《靜夜思》的寫作環境,當然大大減損了詩味。

這樣深秋的季節,最是征夫懷鄉、羈旅思歸、思婦懷人的季節。“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壹夜征人盡望鄉。”(24)“天山雪後海風寒,橫笛偏吹行路難。磧裏征人三十萬,壹時回首月中看。”(李益《從軍北征》)——征夫如是。玉露雕傷的季節,最動愁懷,“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壹系故園心。”(25)“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26)——遊宦如是。“今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27)“長安壹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28)——思婦如是。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壹結句中,“明月”與前面壹句重復出現。這點,我們固然可以看作是李白大才,完全不為律絕中忌諱重復的清規戒律所約束;又何嘗不可以看作作者特別的強調呢?為什麽要“舉頭望”呢?“明月”而又可以“舉頭”,有過賞月經驗的、或者只需關註下月圓月缺的人,都不會陌生,這樣的“明月”該出現在壹月當中,也就是接近滿月的時候,才既需要“舉頭”復可以見到“明月”——在月虧的時候,人是無需過大動作就可以看到月亮的,至少,不必要“舉”這麽誇張。而天上的壹輪滿月或接近滿月,給人什麽樣的聯想呢?當然是團圓!可是,詩人卻在異鄉的土地上,或者僅僅是驛館中,孤獨地站在月下:別說故鄉是回不去了,連壹個陪伴者、壹個可以分享孤寂的人都沒有。接近月中而“舉頭望明月”,顯然表面詩人在戶外已經呆了不短時間,作者用“舉頭望明月”的動作,暗含著月到中宵夜色深沈。是什麽原因讓詩人夜深不眠?詩人不需要說出來,他將最大的可能都留給讀者了。

但讀者完全可以想像出這麽壹幅畫面:在寒涼的秋夜,壹地寒霜的時候,天上是壹輪明月,眼前是動人鄉思的水井井欄,連“床前”的月光也和地上的寒霜交織成壹片,分不清是霜還是月色,詩人徘徊在異鄉的深夜,觸目所及,無壹不是觸動鄉思的景象——天上的明月,眼前的井欄,嚴霜傳遞的季節信息;眼睛所見,心中所想,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又豈止“低頭”的那壹瞬呢?思鄉之情,竟然是無可回避的,竟然是不能自己的。

壹年級古詩配畫怎麽畫太陽

帶有圓形的尺子。

準備白紙、尺子、橡皮、鉛筆,先用帶有圓的尺子畫壹個圓,然後把太陽的光圈畫出來。再把太陽的眼睛畫出來,最後再把太陽的嘴、鼻子等細節畫出來就好了。如果害怕畫的不好可以先用虛線描繪,再用實線填充。小池古詩詞配畫片大全

1.古詩配畫《小池》

《小池》是宋朝詩人楊萬裏創作的壹首七言絕句。這首詩中,作者運用豐富、新穎的想象和擬人的手法,細膩地描寫了小池周邊自然景物的特征和變化。第壹句寫小池有活水相通。次句寫小池之上有壹抹綠蔭相護。第三句寫小荷出水與小池相伴。結句寫蜻蜓有情,飛來與小荷為伴。表現了詩人對大自然景物的熱愛之情。

小池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作品鑒賞

這首詩小巧、精致,宛如壹幅花草蟲鳥彩墨畫。畫面之中,池、泉、流、荷和蜻蜓,落筆都小,卻玲瓏剔透,生機盎然。

第壹句,緊扣題目寫小池的源泉,壹股涓涓細流的泉水。泉水從洞口流出,沒有壹絲聲響,當然是小之又小的。流出的泉水形成壹股細流,更是小而又小了。這本來很尋常,然而作者卻憑空加壹“惜”字,說好像泉眼很愛惜這股細流,吝嗇地舍不得多流壹點兒。於是這句詩就立刻飛動起來,變得有情有趣,富有人性。

第二句,寫樹陰在晴朗柔和的風光裏,遮住水面。這也是極平常之事,可詩人加壹“愛”字,似乎用她的陰涼蓋住小池,以免水分蒸發而幹涸,這樣就化無情為有情了。而且,詩舍形取影,重點表現水面上的柔枝婆娑弄影,十分空靈。

三、四句把焦點縮小,寫池中壹株小荷以及荷上的蜻蜓。小荷剛把她的含苞待放的嫩尖露出水面,顯露出勃勃生機,可在這尖尖嫩角上卻早有壹只小小蜻蜓立在上面,它似乎要捷足先登,領略春光。小荷與蜻蜓,壹個“才露”,壹個“早有”,以新奇的眼光看待身邊的壹切,捕捉那稍縱即逝的景物。

詩人觸物起興,用敏捷靈巧的手法,描繪充滿情趣的特定場景,把大自然中的極平常的細小事物寫得相親相依,和諧壹體,活潑自然,流轉圓活,風趣詼諧,通俗明快。且將此詩寫的猶如壹幅畫,畫面層次豐富:太陽、樹木、小荷、小池,色彩艷麗,還有明亮的陽光、深綠的樹蔭、翠綠的小荷、鮮活的蜻蜓,清亮的泉水。畫面充滿動感:飛舞的蜻蜓、影綽的池水,充滿了詩情畫意。

2.壹年級詩配畫詠柳丶小池

詠柳

詠柳圖文版

詠柳圖文版

唐:賀知章

碧玉妝成壹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註釋

{1}柳:柳樹,落葉喬木或灌木,葉子狹長,種類很多。此詩描寫的是垂柳。

{2}碧玉:碧綠色的玉。這裏用以比喻春天嫩綠的柳葉的顏色如碧綠色的玉。

{3}妝成:裝飾,打扮。

{4}壹樹:滿樹。壹,滿,全。在中國古典詩詞和文章中,數量詞在使用中並不壹定表示確切的數量。下壹句的"萬",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5}絳(tao):用絲編成的繩帶。絲絳:形容壹絲絲像絲帶般的柳條。

{6}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物體分成若幹部分。

{7}二月:

農歷

二月,正是初春時節。

{8}似:好像,如同,似乎。

折疊編輯本段譯文

如同碧玉妝扮成的高高的柳樹,長長的柳條柔嫩輕盈,像千萬條綠色的絲帶低垂著,在春風中婆娑起舞。這壹片

詠柳賀知章-小伴龍唐詩

詠柳賀知章-小伴龍唐詩

片纖細柔美的柳葉,是誰精心裁剪出來的呢?就是這早春二月的風,溫暖和煦,恰似神奇靈巧的剪刀,裁剪出了壹絲絲柳葉,裝點出錦繡大地。

3.小池詩意簡筆畫

小池

作者楊萬裏朝代宋代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譯文註釋

泉眼悄然無聲是因舍不得細細的水流,樹陰倒映水面是喜愛晴天和風的輕柔。

嬌嫩的小荷葉剛從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壹只調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頭。

賞析

此詩是壹首清新的小品。壹切都是那樣的細,那樣的柔,那樣的富有情意。它句句是詩,句句如畫,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風光,自然樸實,又真切感人。這首詩描寫壹個泉眼、壹道細流、壹池樹陰、幾支小小的荷葉、壹只小小的蜻蜓,構成壹幅生動的小池風物圖,表現了大自然中萬物之間親密和諧的關系。開頭“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兩句,把讀者帶入了壹個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壹道細流緩緩從泉眼中流出,沒有壹點聲音;池畔的綠樹在斜陽的照射下,將樹陰投入水中,明暗斑駁,清晰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