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香
焚香是指人們將從動植物中獲取的天然香料加工制成不同的香型,在不同的場合燃燒,以獲得良好的嗅覺。
燒香從壹開始就很快與人們的身體需求和精神需求結合在壹起。在中國盛唐時期,達官貴人、文人墨客、富貴人家經常在聚會上爭搶香火,使香火成為壹門藝術,與茶文化共同發展。到了宋代,中國的焚香藝術與點茶、插花、掛畫壹起,被視為文人的“四藝”。
陸放翁有句詩:“官員讀書常欠錢,米露賣酒不給錢。我慶幸現在無事可做,燒香讀玉溪詩。”古代人對燒香的要求是無煙但香低而長。書房庭院,歷代文人夢客,紅茶添香夜讀書。腕上壹枝燭,紅豆般的光,壹縷暗香,若有似無,流動飄動,讓人欲醉。迷離,念過多少繁華滄桑,化作縷縷青煙。在悠閑的芬芳中,抱著膝蓋看書,或者進行壹場對話,都是意味深長的古典中國意象。
煮茶
茶在中國歷史上起著重要的作用。自從茶被發現和飲用以來,就受到了歷代文人的追捧。三五好友,相聚山河,品茶暢談抱負,盡顯中國文人的風采。
古人煮茶講究火候。開水嫩、老、適中,加茶的時間和方法,煮茶的方式,“湯花”的好壞,都取決於湯煮的好不好。徐明然在《茶疏》中這樣描述:“水壹入壺,必須急煮。有松聲的時候,蓋起來告訴妳,老嫩了。蟹眼過後,水微微湍急,這是當時的情況。大浪淘沙,默默旋轉,不合時宜。如果他們過了,那湯就老香了,再也用不上了。”《茶經》也說:“其沸如魚,是沸聲;緣似泉珠,是兩沸;騰浪鼓浪,讓三人沸騰。已經端上來了,水老了,不能吃(《五三煮》)。
插花
中國在近2000年前就有了插花的最初想法和雛形。插花在唐代很流行,在宮廷也很流行。在寺廟裏,它被用作祭壇中佛像前的鮮花。宋代時期,插花藝術在民間得到普及,受到文人墨客的喜愛。各個朝代都有許多關於插花欣賞的詩歌。到了明代,我國的插花藝術不僅得到了廣泛的普及,還出現了插花專著,如張謙德的《果園花譜》、袁宏道的《瓶史》。中國插花藝術發展到明代,達到頂峰,無論在技術上還是理論上都相當成熟和完善。在風格上,它強調自然抒情,優雅簡單的表達,優雅的明秀色彩和簡單的造型。但清代插花藝術在民間並沒有得到重視、發展和普及。
“山家歲末無事,便以梅花拜年。”中國人對插花的情感要求顯而易見。
掛壹幅畫
掛畫:燒香強調嗅覺之美,品茶強調味覺之美,插花強調觸覺之美,掛畫強調視覺之美,四藝融合展現了宋代文人的生活審美。‘掛畫’最早掛在茶話會座位旁邊,內容是關於茶的。演變到宋代,當時掛畫主要是詩、詞、字、畫的卷軸。當時文人註重掛畫的內容和展示形式,作為居家鑒賞或高雅收藏活動的重要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