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詩歌發展歷程如下: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壹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
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康、崇伍、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采集、孔子編訂。
《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壹面鏡子。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詩經》中的部分篇章如《詩經 周頌》反映了奴隸主貴族驅使奴隸進行大量的農業勞動的場面,這樣導致的結果,必然是加速了周朝的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斯大林曾在《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中說:“在奴隸制度下,生產關系底基礎是奴隸主占有生產資料和占有生產工作者,這生產工作者便是奴隸主所能當作牲畜來買賣屠殺的奴隸。”
奴隸的生產勞動在壹定意義上講推動了當時的農業發展,也對社會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詩經》經歷了前後五個多世紀的歷史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