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仁,從:舍身為義,殺人為仁;意味著儒家為了“仁”這壹最高道德標準而放棄生命。
出自《論語·衛靈公》,孔子說:“仁人誌士為仁,但不存以害仁,而殺己以成仁。”白話文的解讀是:孔子說:“仁人誌士,不存在怕死損仁,只犧牲自己的生命使之完善。”後來,它指為了正義的事業而犧牲自己的生命。
擴展數據:
1,“仁”就是仁。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標準和境界。他第壹個將整個道德規範融為壹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包括孝、手足之情、忠、恕、禮、知、勇、敬、容、信、敏、利。孝是仁的基礎,是仁的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壹。他提出要致力於“仁”的實現,即“殺身成仁”的觀點,對後世影響很大。
2.在近代被壹些人解釋和使用後,它似乎成了壹個貶義詞。其實我們認真深刻理解孔子所說的,主要是講他以“仁”為最高原則的生死觀。生命對每個人來說都很珍貴,但還有比生命更珍貴的東西,那就是“仁”。“死壹個凡人”是指人們在決壹死戰中寧願放棄自己的生命,也不願保留“仁”。從古至今,它激勵著許多仁人誌士為國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拋頭顱灑熱血,譜寫了壯麗的篇章。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_不成功便成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