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客行古詩拼音版
xiákèxíng
俠客行
táng·lǐbái
唐·李白
zhàokèmànhúyīng,wúgōushuāngxuěmíng。yínān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
zhàobáimǎ,sàtàrúliúxīng。
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shíbùshāyīrén,qiānlǐbùliúxíng。shìlefú
十步殺壹人,千裏不留行。事了拂
yīqù,shēncángshēnyǔmíng。
衣去,深藏身與名。
xiánguòxìnlíngyǐn,tuōjiànxīqiánhéng。jiāng
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
zhìdànzhūhài,chíshāngquànhòuyíng。
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sānbēitǔránnuò,wǔyuèdǎowéiqīng。yǎnhuā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眼花
ěrrèhòu,yìqìzǐníshēng。
耳熱後,意氣紫霓生。
jiùzhàohuījīnchuí,hándānxiānzhènjīng。qiān
救趙揮金錘,邯鄲先震驚。千
qiūèrzhuàngshì,huǐhèdàliángchéng。
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
zòngsǐxiágǔxiāng,bùcánshìshàngyīng。shuí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誰
néngshūgéxià,báishǒutàixuánjīng。
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俠客行》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借樂府古題創作的壹首五言古詩。
此詩開頭四句從俠客的裝束、兵刃、坐騎刻畫俠客的形象;第二個四句描寫俠客高超的武術和淡泊名利的行藏;第三個四句引入信陵君和侯嬴、朱亥的故事來進壹步歌頌俠客,同時也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抱負;最後四句表示,即使俠客的行動沒有達到目的,但俠客的骨氣依然流芳後世,並不遜色於那些功成名就的英雄。全詩抒發了作者對俠客的傾慕,對拯危濟難、用世立功生活的向往,形象地表現了作者的豪情壯誌。
譯文
趙國的俠客帽上隨便點綴著胡纓,吳鉤寶劍如霜雪壹樣明亮。
銀鞍與白馬相互輝映,飛奔起來如颯颯流星。
十步之內,穩殺壹人,千裏關隘,不可留行。
完事以後,拂衣而去,不露壹點聲,深藏身名。
有時空閑,步過信陵郡,來點酒飲,脫劍橫在膝前。
與朱亥壹起大塊吃肉,與侯嬴壹道大碗喝酒。
三杯下肚,壹諾千金,義氣重於五嶽。
酒後眼花耳熱,意氣勃勃勁生,氣吞虹霓。
朱亥揮金槌殺大將竊兵符救趙,使邯鄲軍民大為震驚。
朱亥與侯嬴真千秋萬古二壯士,聲名煊赫大梁城。
身為俠客縱死俠骨也留香,不愧為壹世英豪。
誰能學楊雄那個儒生,終身在書閤上,頭發白了,還在書寫《太玄經》。
詞句註釋
⑴俠客行:樂府舊題。《樂府詩集》卷六十七收此詩,列於《雜曲歌辭》。行,古代詩歌的壹種體裁。
⑵趙客:燕趙之地的俠客。自古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莊子·說劍》:“昔趙文王好劍,劍士夾門而客三千余人。”縵胡纓:即少數民族做工粗糙的沒有花紋的帶子。縵,沒有花紋。纓,系冠帽的帶子。
⑶吳鉤:寶刀名。霜雪明:謂寶刀的鋒刃像霜雪壹樣明亮。
⑷颯沓:群飛的樣子,形容馬跑得快。
⑸“十步”兩句:言俠客劍術高強,而且勇敢。《莊子·說劍》:“臣之劍十步壹人,千裏不留行。”
⑹信陵:信陵君,戰國四公子之壹,為人禮賢下士,門下食客三千余人。
⑺“將炙”兩句:朱亥、侯嬴都是戰國俠士。朱本是壹屠夫,侯原是魏都大梁東門的門官,兩人受到信陵君的禮遇,成為信陵君門客。炙,烤肉。啖,吃。啖朱亥,讓朱亥吃。
⑻“三杯”兩句:說幾杯酒下肚就作出了承諾,並且把承諾看得比五嶽還重。
創作背景
此詩約作於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李白遊齊州時。唐代遊俠之風頗為盛行,這是與全國經濟繁榮、城市商業興旺、西域交通發達的盛唐時代有關,特別是關隴壹帶的風習“融胡漢為壹體,文武不殊途”(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論稿》)更促成了當時少年喜劍術、尚任俠的風氣。李白少年時代,頗受關隴文化風習的影響,因此,他自幼除勤苦讀書“觀百家”外,“十五好劍術”(《與韓荊州書》)“高冠佩雄劍”(《憶襄陽舊遊贈馬少府巨》),甚至,壹生都不離劍,堪稱是“文武不殊途”,兼備於李白壹身。李白青年時代曾“托身白刃裏,殺人紅塵中”(《贈從兄襄陽少府皓》),“少任俠,手刃數人”(《魏顥《李翰林集序》),他的理想就是幹壹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然後功成身退。這首《俠客行》就是在以任俠意識為尚的社會背景之下創作的。
整體賞析
前人曰:借他人故事,澆自己塊壘。李白這首《俠客行》亦當如是。這首古風抒發了作者對俠客的傾慕,對拯危濟難、用世立功生活的向往。
前八句描繪趙地俠客的形象與行為。詩人李白以誇張的筆墨,從遊俠的服飾開始寫:“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僅二十個字,仿佛全是寫物而不寫人,但俠客的氣勢、風貌,就栩栩如生地展現出來了。“縵胡”的“纓”,“霜雪明”的”吳鉤”,“颯沓如流星”的“白馬”這些當時流行的任俠服飾,不僅具有典型性,而且流露出主人豪縱、慷慨之氣,把物都寫活了。亂發突鬢,身佩彎刀,白馬銀鞍,揚鞭疾騁,這是壹幅粗獷英武的俠客肖像畫。“十步殺壹人,千裏不留行”用《莊子》典故,誇劍之鋒利,詩未言殺何等樣人,不過所謂俠客,總是殺不義之人,為人報仇之類。“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是俠客解人之難不求回報的節操。這幾句高度概括了俠客排憂解難、不圖名利、尚義氣、重承諾的高尚人格。
在渲染俠客精神後,“閑過”兩句是承上啟下的過渡,將俠客與戰國時期信陵君這樣的“明主”聯系起來。李白正是想結識像信陵君這樣的明主以成就自己“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靖壹”的政治抱負。接著十句寫信陵君救趙用兩位俠客的故事。寫信陵君款待侯嬴和朱亥,兩位俠客為信陵君的大義和感情所感動,意氣慷慨激昂如白虹貫日,許下比五嶽還重的諾言。贊揚朱亥揮錘擊殺晉鄙而震驚趙國,雖然侯嬴和朱亥都死去,但在魏都留下盛大聲名,俠骨傳香,不愧為當世英雄。詩人不僅在熱烈地頌唱侯嬴和朱亥“二壯士”,同時也對校書天祿閣草《太玄經》的揚雄輩,無情地加以蔑視:“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末二句以揚雄反襯俠客精神的崇高和偉大。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