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詩仙李白,仕途坎坷。

詩仙李白,仕途坎坷。

引言:李白雖有做官之心,但本質只是壹個純粹的詩人。因此,他在求官路上的坎坷是不可避免的。詩人李白

“詩仙”李白是我國繼屈原之後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杜甫稱他是“壹個文字震撼風雨,詩歌讓他落淚的詩人”。晚唐詩人杜荀鶴在《謝公將李翰林掛於青山》中對李白給予了極高的評價,稱其為“千古詩人”。他和杜甫齊名,作品千余部,遍布世界各地,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壹大瑰寶。

現實不停地和這個有才華的人開玩笑,但才華橫溢的人卻得不到重用,灰心喪氣,於是借酒消愁,以詩抨擊權貴,發泄胸臆,表達對現實的不滿,諷刺當權的小人。

然而,學術界對李白有許多誤解,認為他是“貶抑王公貴族”,因為這經常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如“哦,我怎麽能對那些地位高、身居高位、從不吃虧的人卑躬屈膝呢?”杜甫在《飲酒八仙歌》中這樣描述:“李白寫了幾百首鬥酒詩,到長安壹家酒樓去睡。天子召而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仙。“其實這並不能完全概括李白的性格。他也是壹個普通人,壹輩子都在權貴之間奔波。他是壹個矛盾體。雖然他鄙視有權有勢的人,但他從未停止追求他們。

李白出生在壹個富裕的家庭,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五歲背六甲,十歲觀百家。”為了追求功名,他毅然拋棄小康之家,四處遊歷。原因很簡單。在古代中國,“農業重於商業”。盡管商人擁有財富,但他們的社會地位卻極低。唐六典明確規定工商家不準當官。這也意味著李白的科舉之路被制度堵住了,要想進入官場,必須走其他渠道。

李白長得瀟灑,但卻極其坎坷。早期,他拜訪了四川當地的達官貴人。為了實現“等我告了主,再與我同臥白雲”的人生理想,他不斷拜訪官員,希望得到貴族的引見,於是大部分時間都在漫遊。事與願違,“九次關門”,屢屢碰壁。

開元十三年(725),李白娶了宰相許的孫女(其實是女婿)。李白認為徐家的家世對他的仕途大有裨益,所以可以妥協。但是讓他非常失望的是,這段婚姻並沒有給他太大的幫助。“喝酒睡了十年”是他對這種失意人生的形容。

天寶元年(742年)終於迎來了轉機。李白被召到長安拜翰林,是因為道人吳允(另壹位公主)的推薦。李白欣喜若狂,以為從此要報國,於是寫道:“笑在天上,出門去。我們是蒿人嗎?”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現實極其殘酷。進入長安後不久,李白發現這份工作與他所期望的相差甚遠――唐玄宗李隆基雖然欣賞他的才華,只希望他寫壹些悼詞或為樂隊作詞,但不允許他參與國家政治。這讓李白非常郁悶,整天借酒消愁,郁郁寡歡。再加上他特立獨行的清高性格,使他受到宦官的排擠和詆毀。

李白只是壹個書生,不懂朝廷的遊戲規則,這從他的詩中可以看出來:“黃金距離不能學鬥雞,坐而使鼻鼾吹虹。”(《十二寒夜答王》)這種對當時社會現狀的諷刺和揭露,其實是讓在任官員尷尬的。同時,他為被貶謫的官員歡呼――如果沒有李瑟娥北海,今天英氣的英氣在哪裏?妳不看裴尚書,土墳中蒿棘三尺。”他試圖靠自己對抗整個體制,這讓他越來越孤立。

長安不是他長期呆的地方。天寶三年,李隆基對他失去了興趣,李白被“賜金歸山”,相當於他現在的免職。

鮮為人知的是,李白在北京的三年裏,結識了壹些達官貴人,希望能幫助自己,其中就包括當時宰相張的兒子張。但張對李白表現出冷漠。“從花叢中的壹壺酒裏,我獨自喝了。沒有人和我在壹起。直到,舉起我的杯子,我問明月,給我帶來我的影子,讓我們三個人”(獨自與月亮共飲)。那種孤獨是常人無法想象的。安琪在《李太白傳》中寫道:“清石翔無心薦賢...總是徘徊在魏闕之下,進不了門。”

長安之行對李白來說是壹次極其不愉快的經歷,所以他抱怨“路如青天,眼前無出路”。在義憤填膺中,李白寫出了《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等名篇。他在《夢登天目山》中寫道:“人間樂事常如此,萬有流水永向東。”這句話被解讀為李白對生活的否定態度。其實這句話也是李白對人生的慨嘆。他有精忠報國之心,夢想難以實現,導致悲憤交加。

《天寶》寫了三年左右的《難走》,"我丟下食物棒和杯子,我不能吃也不能喝,我拔出匕首,我徒勞地窺視四個方向"。他寫的是他當時壓抑的心情。還有文中的“我會坐在壹根魚竿上,慵懶地靠在小溪邊,但我突然夢見自己駕著壹只船,向著太陽航行”。從表面上看,李白有隱居和退出官場的想法。其實他以退為進,用了兩個典故,是為了提拔重用他。《釣魚碧溪》說,相傳姜太公在溪中釣魚,周文王外出打獵時遇到他,請他幫忙治理國家。“坐船夢見太陽”的故事,說的是商朝的伊尹曾經夢見坐船路過日月,不久就被唐錄用了。

到了《天寶》的結尾,李白覺得自己空洞的抱負無法實現,內心更加煎熬,發出了“既然世界無法滿足我們的渴望,我明天就松開頭發,乘上漁舟”的感慨。李白終究是李白。不管他遇到多少挫折,他的信心從未動搖。“既然上天給了人才,就讓它被錄用吧!,旋壹千銀子,全回來!”。這就是李白,從來不懷疑自己的才華,更不在乎金錢。每當他遇到困難或打擊時,他從不放棄機會,就像那句話“總有壹天我會乘長風破浪,直掛雲帆濟滄海”。他繼續前行,每到壹處,他都寫信給當地官員,贈詩款待他。直到進入暮年,他才放棄自己的職業夢想。安史之亂前還寫信給邊塞英雄葛,希望他“號令三軍無敵”,有諂媚之嫌。

安史之亂(755年)爆發後的第二年,李白得知王勇李U率軍奔長江流域,以為機會來了,就去找李U試圖建功立業,這次差點害死李白。王勇和他的兄弟唐肅宗(恒力)爭奪王位,前者被“叛亂”所消滅。李白自首後入獄。幸而欽差大臣宋若思免其死罪,流放夜郎。

從此,他的名聲不死。他多次向朝廷自薦,兩次給宰相張高寫詩,結交地方官員,希望重新踏上為官之路。商元二年(761),此時李白已經六十多歲了。聽說邱李光弼去了東南,又壹次“自告奮勇”加入了軍幕。由於酗酒和長期的抑郁和消沈,他的身體每況愈下,不得不因為重病而半途而廢。李白的名利之夢基本幻滅。後來去投靠了安徽(當塗縣)的壹個縣令,不久就在這裏慘死,享年61。

李白的悲劇不僅是時代的悲劇,也是性格的悲劇。他根本不適合官場。他的夢想是做“皇帝的老師平定天下”,但他只是壹個風流書生。這個建功立業的夢想太宏大了,他都看不清自己。所以當理想遇到現實的矛盾時,它消極的壹面就體現出來了。再加上他對自己的才華過於自信,把這種自信帶到了官場和生活中,所以處處碰壁。官場有它的遊戲規則。李白才華橫溢,但不懂規矩或對規矩視而不見,必然使他在仕途上遭受挫折。

“但既然水還在流,雖以劍斬之,舉杯消愁更愁”,但正是官場的失意,激發了李白澎湃的詩情,留下了無數千古名篇。如果李白壹直上升到頂峰,也許唐代文學的歷史就要改寫了。“白發三千尺,愁似長須。”今天看來,他最好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在他的失意下創作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