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辛亥革命時期,13個省宣布獨立。為什麽北洋軍只攻武漢三鎮?

辛亥革命時期,13個省宣布獨立。為什麽北洋軍只攻武漢三鎮?

當武昌起義勝利的消息傳遍全國,13省宣布獨立,清廷統治土崩瓦解。但是,垂死的清朝為什麽只派北洋軍進攻袁世凱任職後的武漢三鎮,而不進攻其他獨立省份?

辛亥革命

壹、所謂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先爛。武漢三鎮率先起義並取得勝利,最終將辛亥革命的硝煙傳遍全國。所以對於清廷來說,武漢三鎮哪個是第壹次起義?第壹惡?正是因為武昌起義,才打響了清朝滅亡的炮火。武漢三鎮的革命黨人自然讓清廷恨之入骨,趕緊除掉。

第二,雖然當時關內13省份相繼宣布獨立,但絕大多數宣布獨立的省份只是墻倒眾人推。他們所謂的獨立,就是掌握本省實際權力的諸侯,在看到席卷全國的革命大勢後,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力,帶領忠於自己的軍隊發布獨立的通電報告。

辛亥革命

換句話說,雖然大部分省份已經宣布獨立,但是革命力量還遠遠沒有掌握這些省份。清廷很清楚這種情況。所以,只要能消滅武漢三鎮第壹次起義的湖北革命軍,這些秋千廠必然會重新落入清廷的懷抱。可以說,當時清朝的統治者還是極其狠毒的。

第三,袁世凱的北洋軍是中國戰鬥力最強、裝備最先進的新軍,但北洋軍只有六鎮七萬余人。面對已經宣布獨立的大半個中國,北洋軍既沒有足夠的兵力,也沒有足夠的實力,同時對這些宣布獨立的省份發動進攻。他們只能專註於進攻,而選擇的關鍵點是?武漢最早宣布起義的三鎮。

辛亥革命

第四,武漢的交通區位也決定了它是武漢三鎮作戰效率最高、影響力最大、後勤保障最少的方式。自古有九省通衢之稱的湖北,地理位置優越。同時其交通極為便利,也是京漢鐵路的必經之路。武漢壹旦打下,將意味著其影響力迅速擴大到大半個中國。所以打武漢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實單純對比軍力,袁世凱的北洋軍有足夠的實力打下湖北武漢三鎮。駐紮在武漢三鎮的革命軍雖然革命意誌高漲,士氣高昂,但由於人數少,裝備和訓練遠不如精銳的北洋軍。同時也沒有得到武漢大多數人的支持。

袁世凱

因此,在馮率領北洋軍攻下武漢三鎮後,盡管革命軍進行了堅決英勇的抵抗,漢口和漢陽仍在迅速淪陷。可以說,攻打武漢三鎮的選擇,無論是戰術還是戰略,都是非常正確的。

但清廷沒想到的是,席卷全國的革命軍並沒有直接消滅他們,而是被啟用的袁世凱趕下了臺。因為此時已經脫離清廷的袁世凱考慮的不再是清廷的利益,而是自己和北洋集團的利益。

袁世凱

雖然戰鬥力最強的北方六鎮有足夠的實力拿下武漢三鎮,但面對席卷全國的辛亥革命,袁世凱既不想也不能順應歷史潮流,為清廷撲滅這場席卷全國的革命而戰。

更何況在革命大勢面前,北洋六鎮雖然戰鬥力強,但畢竟人數太少,被淹沒在革命浪潮中的可能性更大。聰明如袁世凱自然不會做這種虧本的買賣。因此,袁世凱在權衡利益之後,最終選擇了平衡,迫使清廷退位,順利成為中華民國大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