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關於李白的論文

關於李白的論文

李白浪漫主義詩歌及其價值探究

在唐詩及中國文學史的研究中,李白的課題的評論資料和專著的相對匱乏。典型壹點的就胡震亨的《李詩通》,楊其賢、蕭士赟及王琦三家分別為《李太白全集》做的註本,以及薛仲邕做的《李太白年譜》等,到了近代,也只有郭沫若先生曾系統地研究過。與李白同時代的大詩人杜甫相比,在專著的數量和質量上,可謂“揚杜而抑李”了。其實,更多的研究者卻是,隱藏或者回避了更深的內涵和問題不談,或者只是考證了壹下詩的某句出典或者創作的年代,實在是離李白詩歌背後的人性挖掘很遠,離浪漫主義精神的根源與神韻更遠。

李白是中國這塊漢語言文字沃土上滋生的特殊文化現象。其長期存在而且具有恒久的藝術和人性魅力,壹定有自己不可復制和逆轉的深層次原因。這當然需要我們對李白以及浪漫主義詩歌乃至文學進行本體上的考慮,這種考慮或者應以生命的存在為基礎,這就是李白的價值重估的問題,我對李白的認識,在接近的程度上永遠不敢說真正理解李白的精神神韻。加上我現在只有20歲的小小年齡,不敢也不可能陷入那細節上的研究,難免有“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之感。我在玩味李白作品的時候,始終告誡自己壹點:做人要做真誠的人,依照自己的本性,而不是世俗的理念,浪漫只能是以人的生命為主體的浪漫。下面就將自己的三個妄自菲薄的觀點和體會談壹談:

第壹, 詩歌與人生合壹。

人生應該是詩意的人生。所以浪漫主義詩人始終追思人生的詩意,把人的本真情感純化,力圖把人類從各種“非人化境遇”中拉出來,啟迪異化現象日趨嚴重情況下蕓蕓眾生那沈重的心靈。表現在李白身上,他是壹個強烈的“以天下為壹己之私”的人。與李白同時代的其它詩人,根本無法將個人的主體意識擺到李白這樣的高度上。而其它詩人則是以天下為他人之私或以天下為天下***同之私。李白是皇室宗親,使他能夠擺脫壹個窮酸讀書人的孜孜以求的“暮登天子堂”的“田舍郎”夢想,他直到四十歲才應詔入朝,不是由於科舉,而是玄宗的下詔相請。達芬奇壹生最大的預言就是:人類定有飛翼!而且壹生在致力研究飛行器。李白則用他的壹生告訴我們,他就是人類性靈得以飛升之翼。李白在二十歲時就做《大鵬賦》,在臨終前又寫了《臨路歌》,以及其它壹些詩中始終以生有巨大翅膀的大鵬自比,以寄托他那“激三千以崛起,向九萬以迅征”之誌!他是以道家的天地人合壹為目標和準則的,正因為如此,他能展開“無往不到的想象之翼”。正是出於這種心態,足以使他把人的本真情感化,追思人生的詩意而不被異化。

其他詩人則認為天下是皇帝的,自己只不過是天地間的過客,人生旅途看到什麽景色就贊美兩句,多獻媚之詞,而少由衷之意,即使偶而言由衷了,也缺乏李白那種以主人翁姿態吟唱出的“天地動、鬼神驚”之語?而李白是主人,他贊美時,自然而且放達,只是由於他發自內心深處的喜歡和鐘愛。下面我們就壹道去看壹看,李白是怎樣以整個生命的神奇力量,振動想象之翼飛翔的:

1、從青年起,李白就懷有“濟蒼生,安社稷”之宏大抱負,並為理想孜孜以求,鍥而不舍,希望建立不世之功。他鄙視蓬間雀,沒有凡夫俗子那種垂涎欲滴的權利欲,他政治視野開闊,正如大鵬的個性。正如陳勝所說:“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但他又不想壹步步腳踏實地登上事業的頂峰,卻想平交王候,壹步淩雲。他壹生都懷有僥幸成功的心理,壹舉定邦,壹言問鼎,西入長安,從永王嶙以及晚年想當壹普通士兵進而建功立業的想法都是這“僥幸心理”的直接反映。這壹點,正與大鵬捕捉獵物的方式相似,它在雲端遠遠地看著獵物,壹個俯沖便輕而易舉地用爪子抓在手裏。

2、在處世上,道家的思想支配他,他自由自在,毫無拘檢,無為而達。他在茶樓酒肆“天子呼來不上馬,自言臣是酒中仙”,他在金鑾殿,讓高力士為他脫靴,都是這種心態的反映。大鵬在飛翔之中,總是看似漫不經心,自由自在,但自有服不可撼動的活潑與強硬。

3、他以詩人的眼光觀察政治人情世態,有時異常敏銳地看出本質的東西。但總的說來,未免失之浪漫。大鵬在雲端向下俯啄,不再象在平地上看世界時那樣孤立的靜止的,不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而是在動態中把握,而拋開了顏色、聲音、形狀的幹擾,更能抓住本質。

4、在藝術上,他繼承了莊周、屈原以來的優秀浪漫主義傳統,以囊括宇宙、席卷八荒的氣概,以“驚風雨、泣鬼神”的筆姿表現出恢弘的誌氣和飄逸的風格。所謂“黃河落盡走東海,萬裏寫入襟懷間”“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笑傲淩滄洲”。在李白的《古風》五十九首中的第壹首中,有“我誌在刪述,絕筆於獲鱗”的詩句,儼然以新壹代知識分子領袖自居。大鵬展翅飛翔眼天低,放眼天下時,飄逸正是大鵬飛翔的神態和風格。

5、李白正是因為以脫離現實的“以天下為壹已之私”的想象之翼翺翔時,遠離了社會的價值判斷,這是造成其人生悲喜劇的主要原因,但同時又給他浪漫主義詩作註入超越時代的魅力。與壹般詩人相比,太白詩幾乎是用孤傲的自我串連起來的。“羞於世人同”,使他壹生“傲岸苦不諧”,這種空前和孤傲包涵著世人對他的無法理解和他無法去理解世人的“雙重苦惱”。但他對理想執著追求,對生命的極大熱愛使他不肯屈服---“恥與雞並食,長與鳳為群”。杜甫也在詩中提到李白的不被人理解:“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世人皆欲殺,我意獨憐才。”大鵬的獨與天齊的飛行本能,使他苦惱,但他絕不會輕易放棄。

6、李白能把不被世人理解的悲憤,體現在不入流俗的的氣魄和狂歌的坦蕩上。在劇烈的站突中,他能把極度的痛苦表現為極度的超脫各非凡的氣勢上:“廬陵高揖漢天子,何必長街掛頤事玉階!”“達亦不足貴,窮變不足悲!”“黃金白壁買歌笑,壹醉累月輕王候!”“東山高臥時起來,欲蒼生未應晚。”大鵬能夠在暴風雨中,筆直向上,直沖雲宵,以表現自己的生命力,這正是他孤傲冷俊的性格決定的。李白這種精神境界的超越性幾乎是唐代乃至後代詩人無法比擬的。這種超越性使他的詩的力度空前,也使人的生命力各個性淋漓盡致展現。從這個意義讓講:李白是壹個真正的詩人,壹個以生命寫詩的人。

詩例1《謝眺樓餞別授書淑雲》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裏送秋雁,對比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懼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人生在事不如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李白的贈別詩占他詩歌的比便相當大,但可以說每壹首贈別詩都不是為了寫詩寫詩,而是為了表達情感的需要。他的詩句都是從他的肺腑裏蹦出來的,跳躍著時代向上的脈搏。贈別詩中,他總是能夠排除虛偽的感情各捧場,直抒胸意,痛快淋漓。如《夢遊天姥吟留別》《送孟浩然之廣陵》等等,不僅沒有應酬的痕跡,就是表達上也是感情充沛,妙手偶得,渾然天成。詩人忽喜忽悲,忽喜忽悲,情緒萬變意象急劇跳躍。真實反映了壹個滿腹牢騷別恨的詩人復雜心情,李白之詩能從應酬詩的俗套中跳出來,因為他感情飽滿真摯。使形不連而意連有壹種合諧和美,所以杜甫評價其“飄然思不群”。

李白是壹個能把外物隨時隨處為我所有、帶著強列主觀色彩的人,這壹特點集中反映在他的“以第壹人稱為視點”的歌行中。李白這種做法無疑給作品帶來了不諧調的成分,或者說緊張感、跳躍感,而李白的不受內心束縛的浪漫主義詩情,只有通過大多數詩人認為“不可做詩的形式”中,才會在物我兩忘、天人合壹的世界裏展翅敖遊。

第二,理性不能保證人的判斷的正確性。人應以自己內在的的靈性作為外界的依據,以直覺各頓悟有所判斷的依據。

李白是壹個性靈派的詩人,他帶有強烈的主觀感受,重直覺。他的感情熾熱,發為詩則壹種天馬行空的輕靈飄逸,以江河般的“恣態奔騰”氣勢來表現自己浩大不捐的力量;而杜甫則象海邊的碓石,在岸邊靜靜地矗立著以壹種拙力來表現詩情。德國浪漫主義詩哲的本體論認為:“詩人希望在詩的國度裏消除束縛,庸俗各壹切對立,達到絕對自由。從而把詩的想像激情和幻想給有限的生命以出神的狀態中,把握時間的永恒。”從東、西方關於詩的的本體的不同把握,我們就可以看出壹個問題。中國的詩歌創作,對於”誌”的要求是很低的,只要是人的某種情感的抒發就可以了。具體地說,以何種形式是五言或七言,全憑詩人自己主觀好惡,而實際上大多數詩人都自束手足,不僅格式工整,而且絕不逾平仄半步。至於說在鑒賞者那裏所要求的也根本沒有提出“出神”的狀態各“時間的永恒性”。

從詩的概念的簡單分析和比較,我們容易看出,詩的創作在各個時代有些***同特點.在人的詩作和修行成佛上,都存在著這樣兩種方式孰優的爭論:是頓悟的,還是漸修的,是要借用直覺直抒胸意和感受,還是借助理性觀照勤修苦煉,是做道家的遊方聖僧,還是做苦行僧。壹者以酒肉穿腸過,壹者以恪守五戒十律,問汝今能持否?這種爭論,導致了佛教完派的分野,推而廣之,在做人和做詩上也有南宗、北宗之分。北宗學問淵綜廣博,南宗學問清通簡要。“北宗人看書如顯處觀月,南宗人看書如牖中窺日。北宗風格退斂,南宗風格肆縱。北宗重細節,南宗人重大概。”作詩也是如此。李白是壹個性靈的詩人,他很崇拜謝靈運,他的心裏時常是“空無壹物”坦蕩的,所以沒有任何滯重的東西,他能抓住壹剎那的感受,而不拘泥形式地表現內心的“誌”這壹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