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大師南·懷瑾。
2012年9月29日,壹代宗師南在蘇州太湖大學堂病逝。百度詞條印證了南先生的國學大師、詩人、中國傳統文化積極傳播者、實業家身份。《人物評價》詞條還特別提到:王回憶,南的演講生動有趣,深刻,人們尊稱他為教授、俗人、宗教家、哲學家、禪宗大師、國學大師,曾位列“臺灣省十大最具影響力人物”。其實南先生頭上戴的很多帽子,確實都有自己的背景。事實上,他最突出的壹兩個觀點可能會引起當代人和後代人的廣泛關註。
比如王老師去世的第二天,各大網站都號稱“國學大師”。最近,許多人對“國學大師”的身份提出異議,並引用了王先生生前講話中的壹些錯誤作為證據。當然也有人認為王先生最大的貢獻是傳播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尤其是他的新詮釋。
南·懷瑾先生已經離開了,雖然棺材已經合上,但就我個人而言,我們今天還不能對他的壹生妄下結論。尤其是對於壹個在社會上有很大影響力的人,更要謹慎。得知王先生去世的噩耗後,筆者處於個人抑郁期。可以說是王先生的去世讓我重新思考了個人生活中所面臨的種種悲歡離合。也是讀了多年王老師的書,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了新的認識,改變了我的人生態度。我準備在離開家鄉去北京之前寫這篇文章,但是這幾天壹直忙於生活和情感的瑣事。直到現在,快要離開北京的時候,突然覺得這筆債不能拖太久。看來我應該留下點什麽,壹個是對老公的記憶,壹個是對再生的認可。
就像南先生的子女評價壹樣,南先生壹生最重要的方面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傳播。南先生不拘泥於壹派,融合了儒、道、佛等多種思想。他最突出的貢獻是對前人對古籍文獻的理解進行了現代解讀,並通過通俗有趣的語言講給當代人聽,他的很多解釋和理解都是獨壹無二的。所以,我們懷念南先生,懷念他對古人的不服從。南先生生前並不囿於某壹學派。他認為人生的修煉應該是儒為面,道為骨,佛為心。特別是在物欲橫流的當代社會,王先生的個人觀點對我們當代人有很大的啟示。雖然先生對儒釋道有透徹的了解,但很明顯先生晚年側重於佛學和佛學。從他壹生的著述來看,(據百度不完全統計,王先生壹生著述52部,其中書名與佛教、佛學直接相關的著作20余部),可見王先生專註於佛學,專註於佛學的傳承與傳播。
當代人對南先生的理解,稱為“教授”、“大俗人”、“宗教學者”、“哲學家”、“禪宗大師”、“國學大師”、實業家等。事實上,他們不會錯。南先生對他壹生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他壹生講學,著書,辦實業,可以說是窮其壹生,立功立業,立言立德。邵雍是宋代著名的儒者,他壹生實踐並信奉四不,即思而不思,行而不思,交而不思,納而不思。2011,當我在讀邵康節的《全壹疏》時,我寫了這首詩:
天真——讀《易》全書,偶得四點:心不存幻想,魂不存幻想。人白白付出貪婪和憤怒,事物白白自我凈化。相對漁樵,愛恨相恥,吉兇相悔,相生相克。世間有許多醜態,羞言與光是壹塵。
南先生有修養,有學問,有人生的生動寫照。南先生對實業的重視,是對故土的深深回歸;南先生對教育的重視,是當代社會讓人無所適從的領航者。南先生對寫作的重視,是對後人重新審視、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鞭策和鼓勵。雖然作者和很多普通人壹樣,趕不上王先生,但通過他的著述、講座、教育、行業,我們還是可以在這個浮躁的年代裏,有壹絲生命的希望。畢竟文化和思想的力量更長久。相信王老師壹生的探索,是我們後人學習的榜樣,也會激勵我們對美好生活、理想的向往和實踐。
本來想寫點挽聯,但看了王先生的詩和著述,作者羞於去做。謹以此文紀念壹代宗師南先生!
深切懷念壹代宗師南懷瑾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