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五絕(其壹)·蘇軾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五絕(其壹)·蘇軾

蘇軾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山色空濛,細雨綿綿,固然是迷人的西湖美景;風雲變幻,狂風急雨,又何嘗不是西湖另壹種壯美的景觀。敏感的詩人也會因此而激起美感,從而寫出扣人心弦、聲勢逼人的詩篇。蘇軾此詩,便是以出色之筆描寫了西湖夏日暴雨的景觀,成為傳頌千古的詩篇。

熙寧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這天,蘇東坡遊湖歸來,正在望湖樓斟酒小憩。夏日炎炎,日頭高照。忽見天色驟變,如倒翻墨汁般的黑雲,迅速地從山那邊推湧而來;可是遠處山巔還沒有完全遮盡,急驟而降的白色雨點和湖中濺起跳動的水珠,紛紛落入遊船的船艙之中。可是轉眼間,狂風卷地而來,竟又雨斂雲散,平湖上又恢復長空般的明凈。西湖夏日暴雨速來速去、急放急收、奔騰跳躍、錯綜變幻的現象,是蘇東坡倅杭後第壹個夏天所見到的奇特的景觀,引起他極大的興趣。於是,立即乘著酒興,憑著詩人的豪情與天才,捕捉住那瞬息巨變的形象,揮灑成了這壹首著名的詩篇。

全詩從四個側面來展現這場夏日暴雨的變幻過程。首句“黑雲翻墨未遮山”,寫驟雨來臨之前的景象。其中“未遮山”是夏日驟雨特有的景象,作者以此來點明這場雨的性質,既不是綿綿不盡的春雨,也不是“愁煞人”的秋雨,而是壹場氣勢磅礴的暴雨。接著,“白雨跳珠亂入船”,作者推進壹層,從正面來鋪寫雨勢之急驟。句中“白雨”二字點出了這場驟雨的規模,雨點大,雨勢密,四周空曠之處,滿是白雨成片,情景煞是壯觀。自第三句“卷地風來忽吹散”,寫平地上猛然間卷起壹陣狂風,吹開烏雲,重現天日,剎那間那大如珍珠的雨點頓時化為煙雲。經過壹場暴雨的洗刷,西湖風光山色更添明媚,望湖樓下更是水連著天,天接著水,水天相濟,融為壹色。四句詩,壹句寫壹景,緊緊抓住雲、雨、風、水各自的征候,通過起雲、下雨、刮風、放晴四個過程,形象地描述出夏日驟雨、變幻莫測的特點。不但各句單獨成景,而且各句之間又有內在的邏輯關系和因果關系,相互映襯,彼此呼應,從而契合成壹個有機的整體,在讀者面前展示出壹幅雄奇壯美的江南夏日雨景圖。

蘇東坡在西湖寫景詩中,特別善於鋪彩設色,但在這首詩中卻采用黑白相間的素描。而且在時間和空間的搭配和組織方面頗具特色。每壹句都有特定的時間限制,又有壹定的空間範疇,壹句是壹個畫面。隨著時間的變化和空間的轉換,畫面不斷更新,似電影中的特寫鏡頭,交替使用,波瀾起伏,大起大落,忽合忽開。以這種手法,表現夏天暴雨來得猛、收得快的特點十分協調。而且想象豐富,比喻貼切,描摹精致,確是大家手筆。

蘇軾對西湖上急風驟雨的刻劃和描摹,也許是他此時心中塊壘不平的壹種發泄,或者說是他精神世界激蕩不安的潛意識的反映。從黑雲、白雨到瓢潑大雨,從水珠迸濺到水天壹色,是西湖夏景的顯著特征。這壹特征被蘇東坡細致生動而又傳神地刻劃出來了。特別是“白雨跳珠亂入船”壹句,色澤鮮明,飛動之態宛然在目。把落到湖中後濺入船艙的大顆雨點喻作“跳珠”,引起人們“大珠小珠落玉盤”的聯想,更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元祐四年(1089),蘇東坡第二次來杭州舊地重遊時,還清楚記得這壹鮮明的景象,寫出“還來壹醉西湖雨,不見跳珠十五年”(《與莫同年雨中遊湖上》)的詩句。

望湖樓,壹名看經樓、先德樓,吳越錢忠懿王建造。由於它地處寶石山下,西子湖畔,離城又近,在當時,是平眺西湖風光的最佳去處。蘇東坡寫了《望湖樓醉書》詩後,望湖樓更加著名了。清人魏滋伯寫過壹幅對聯: “三十裏湖鏡峰屏,擫笛可無人坐月;廿八字雨珠雲墨,憑闌依舊水如天。”下聯便是概括東坡此詩詩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