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絕句是漢族傳統詩歌的壹種體裁,簡稱七絕,屬於近體詩範疇。此體全詩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韻、粘對等方面有嚴格的格律要求。詩體起源於南朝樂府歌行或北朝樂府民歌,或可追溯到西晉的民謠,定型、成熟於唐代。代表作品有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二首》、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厲聲教的《觀潮有感》等。
七言絕句,是絕句的壹種,簡稱七絕,其起源已不甚清楚。明清人認為七絕起自蕭綱、虞世南或是四傑的說法,都是指七言律絕。雖然七絕在其發展過程中,的確以律絕為主,但與五絕壹樣,古絕之形成還是先於律絕。現代國內外學者壹般傾向於以北朝樂府民歌為七言古絕之源。也有學者認為七言古絕的源頭應追溯到西晉的民謠。雖然漢魏時已有曹丕《燕歌行》這樣成熟的七言歌行,但最早完整的七言四句體的出現,是在西晉的歌謠中。這就是逐句押仄聲韻的《豫州耆老為祖逖歌》:“幸哉遺黎免俘虜,三辰既朗遇慈父。玄酒忘勞甘瓠脯,何以詠思歌且舞。”
初唐時,七言絕句不僅數量較少,題材狹窄,而且在詩壇上的影響也很小,藝術上也不夠成熟,不僅未能充分協律,而且作風比較板滯(如常用對仗作結,有類律詩的前半截),缺乏悠遠的韻度。初唐比較知名的詩人如沈佺期、宋之問,律詩寫得很好,七絕水平卻壹般。進入盛唐,大量的七絕詩人湧現,在藝術上有了長足的進步,完全可以與五絕並駕齊驅。李白、王昌齡、王之渙、王維、賈至、高適、岑參、常建等確是當時詩壇上的壹批七絕高手。代表七絕最高成就的是李白和王昌齡二人。王昌齡率先並大力創作七絕,在他的筆下七絕的題材得到了大大拓展,舉凡從軍、出塞、懷古、贈別、狩獵、宴飲以及奉佛、崇道、閨思、宮怨等等,無不可用七絕來表現,擴大了七絕在詩壇的影響。李白的七言絕句則更能體現盛唐絕句的典型風貌。中唐時,擅長七絕的詩人不少,如李益和劉禹錫等,但基本路子並未突破前人。及至晚唐,七絕在杜牧、李商隱和溫庭筠手裏又有了新的發展。
七言絕句,由於可以不拘對偶,故構寫自由;由於篇幅短小,故語句精煉含蓄,多言外之音;由於講究聲律,故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宜於低吟高誦。自唐代以來,名篇佳句甚多,詠史、懷古、議政事、抒抱負、訴幽怨、說友情,題材多樣,精彩紛呈,是詩歌各種體式中最受歡迎的樣式之壹。
詩體格律七言絕句屬於格律要求比較嚴格的近體詩。首先是篇幅固定。全詩四句,每句七字,總***二十八字。其次是押韻嚴格,表現為通常只押平聲韻且不能出韻。還要講究平仄,即要求符合平仄律,就是在壹般情況下,以兩個音節(兩個字)為壹個音步,平仄交互安排。
根據首句頭兩字的平仄,七言絕句分為平起式和仄起式兩大類。其中平起式又分兩種:壹、平起平收,首句押韻;二、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韻。仄起式也分兩種:壹、仄起平收,首句押韻;二、仄起仄收,首句不押韻。
按平仄律,七言絕句有四種標準句型:壹、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末了兩字是平平,稱之為平平腳);二、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末了兩字是平仄,稱之為平仄腳);三、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末了兩字是仄平,稱之為仄平腳);四、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末了兩字是仄仄,稱之為仄仄腳)。其平仄粘對具有壹定的靈活性,即所謂的“壹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但也要避免犯孤平和三平調。
格律對照(壹)平起首句 入韻式
格律對照例詩:李白《早發白帝城》
平平仄仄仄平 平 ,仄仄平平仄仄 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平 。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壹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二)平起首句 不入韻式
格律對照例詩:白居易《憶江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平 。
曾栽楊柳江南岸, 壹別江南兩度春。 遙憶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
(三)仄起首句 入韻式
格律對照例詩:李商隱《夜雨寄北》
仄仄平平仄仄 平 ,平平仄仄仄平 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 。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四)仄起首句 不入韻式
格律對照例詩: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 。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壹人。
1.隋宮 · 唐代 · 李商隱乘興南遊不戒嚴,九重誰省諫書函。
春風舉國裁宮錦,半作障泥半作帆。
2.集靈臺·其壹 · 唐代 · 張祜日光斜照集靈臺,紅樹花迎曉露開。
昨夜上皇新授箓,太真含笑入簾來。
3.楓橋夜泊 · 唐代 · 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4.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 唐代 · 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壹人。
5.隴西行四首·其二 · 唐代 · 陳陶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春閨 壹作:深閨)
6.遣懷 · 唐代 · 杜牧落魄江南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江南 壹作:江湖;纖細 壹作:腸斷)
十年壹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
7.夜上受降城聞笛 · 唐代 · 李益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回樂 峰 壹作:回樂 烽 )
不知何處吹蘆管,壹夜征人盡望鄉。
8.寄令狐郎中 · 唐代 · 李商隱嵩雲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壹紙書。
休問梁園舊賓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9.春宮曲 · 唐代 · 王昌齡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
平陽歌舞新承寵,簾外春寒賜錦袍。
10.近試上張籍水部 / 近試上張水部 / 閨意獻張水部 · 唐代 · 朱慶餘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11.涼州詞二首·其壹 · 唐代 · 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12.逢入京使 · 唐代 · 岑參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13.閨怨 · 唐代 · 王昌齡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14.將赴吳興登樂遊原壹絕 · 唐代 · 杜牧清時有味是無能,閑愛孤雲靜愛僧。
欲把壹麾江海去,樂遊原上望昭陵。
15.江南逢李龜年 · 唐代 · 杜甫岐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16.芙蓉樓送辛漸 · 唐代 · 王昌齡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壹片冰心在玉壺。
17.後宮詞 · 唐代 · 白居易淚濕羅巾夢不成,夜深前殿按歌聲。
紅顏未老恩先斷,斜倚薰籠坐到明。
18.集靈臺·其二 · 唐代 · 張祜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騎馬入宮門。
卻嫌脂粉汙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
19.贈內人 · 唐代 · 張祜禁門宮樹月痕過,媚眼惟看宿鷺窠。
斜拔玉釵燈影畔,剔開紅焰救飛蛾。
20.賈生 · 唐代 · 李商隱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21.秋夕 · 唐代 · 杜牧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天階 壹作:天街;臥看 壹作:坐看)
22.征人怨 / 征怨 · 唐代 · 柳中庸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裏黃河繞黑山。
23.嫦娥 · 唐代 · 李商隱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沈。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24.雜詩 · 唐代 · 佚名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麥苗風柳映堤。
等是有家歸未得,杜鵑休向耳邊啼。
25.為有 · 唐代 · 李商隱為有雲屏無限嬌,鳳城寒盡怕春宵。
無端嫁得金龜婿,辜負香衾事早朝。
26.滁州西澗 · 唐代 · 韋應物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27.贈別 · 唐代 · 杜牧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28.桃花溪 · 唐代 · 張旭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29.月夜 · 唐代 · 劉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鬥闌幹南鬥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30.赤壁 · 唐代 · 杜牧折戟沈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31.寄人 · 唐代 · 張泌別夢依依到謝家,小廊回合曲闌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
32.金谷園 · 唐代 · 杜牧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
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
33.夜雨寄北 · 唐代 · 李商隱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34.寄揚州韓綽判官 · 唐代 · 杜牧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雕。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35.馬嵬坡 · 唐代 · 鄭畋玄宗回馬楊妃死,雲雨難忘日月新。
終是聖明天子事,景陽宮井又何人。
36.和樂天春詞 · 唐代 · 劉禹錫新妝宜面下朱樓,深鎖春光壹院愁。
行到中庭數花朵,蜻蜓飛上玉搔頭。
37.題金陵渡 · 唐代 · 張祜金陵津渡小山樓,壹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裏,兩三星火是瓜州。
38.春怨 · 唐代 · 劉方平紗窗日落漸黃昏,金屋無人見淚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
39.瑤瑟怨 · 唐代 · 溫庭筠冰簟銀床夢不成,碧天如水夜雲輕。
雁聲遠過瀟湘去,十二樓中月自明。
40.寒食 · 唐代 · 韓翃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41.回鄉偶書二首·其壹 · 唐代 · 賀知章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42.金陵圖 · 唐代 · 韋莊誰謂傷心畫不成,畫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雲滿故城。
43.瑤池 · 唐代 · 李商隱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
八駿日行三萬裏,穆王何事不重來。
44.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 唐代 · 李白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唯 通:惟)
45.泊秦淮 · 唐代 · 杜牧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46.贈別二首 · 唐代 · 杜牧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裏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47.宮詞 · 唐代 · 顧況長樂宮連上苑春,玉樓金殿艷歌新。
君門壹入無由出,唯有宮鶯得見人。
48.烏衣巷 · 唐代 · 劉禹錫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49.宮詞 / 宮中詞 · 唐代 · 朱慶餘寂寂花時閉院門,美人相並立瓊軒。
含情欲說宮中事,鸚鵡前頭不敢言。
50.早發白帝城 / 白帝下江陵 · 唐代 · 李白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壹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51.已涼 · 唐代 · 韓偓碧闌幹外繡簾垂,猩血屏風畫折枝。
八尺龍須方錦褥,已涼天氣未寒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