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應該是最早的蛟龍山和伊河的照片。那時的沂水清澈,沙灘金黃,蛟龍山依然高大帥氣。
明朝嘉靖二十六年,浙江瑞安舉人賀哥被任命為益州刺史。在《河道整治論》中,他提到“整治釋義有兩難:壹在石溝,二在廟山...廟山之上,馬兒灣通往五丈溝,蘆塘入湖,皮故道。真正解釋的痕跡也是...廟山山麓高窄,江面得勝,傾向於入馬二灣五丈溝,過譚馬頭出宿遷。”本文有五個“廟山”,可以印證廟山的繁榮。第壹種解釋是從大禹治水開始,歷代都把苗山作為解釋的重點。二、廟山之名起源於明朝以前;第三,綿延數百裏的方圓獨壹無二的蛟龍山能以壹座寺廟命名,可以證明山上的寺廟很早,香火旺盛。
民國五年編《臨猗縣誌》:廟山蛟龍山,進城八十裏,起於彜北文昌、文曲山(黃山崖山),渡河崩,成彜東小土山。這座山又從南邊開始了。至此,沂水蜿蜒西南,兩岸環抱。山小而美,西陡。頂部有玉皇廟,廟內有泉,名為龍巖泉。清朝鹹豐、同治年間,土人避難,山裏住著幾萬人,就占了便宜。
2001修訂的《郯城縣誌》載:廟山是蒙山的壹支,為南北走向的孤山,海拔109米,山地面積0.78平方公裏。山西陡,北高南低,純石灰巖,故名。因山頂有桂圓泉,故又稱蛟龍山。山陰時,所產之棗,色、味俱佳,尤其上品。到了20世紀60年代,樹木還在生長,植被狀況良好。1970以來,縣水利局在山東省南坡修建水泥廠,對森林和山體造成嚴重破壞。
從這些歷史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蛟龍山過去的輝煌,以及它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山上有泉、古寺、香、神,也是周邊十裏八鄉百姓的棲身之所。
?“焦龍山那麽高,好疼。”這是我們廟山地區流傳的壹首民歌,也是小時候爺爺奶奶經常給我講的壹個故事。那時候的山,玉皇峰,還有很多棗樹,都是我心中神話般的山,儲存著我童年的快樂和無盡的回憶。
我沒見過玉皇廟,沒見過龍鼻泉,也沒見過山上二郎神的腳印,但老人們對神靈的虔誠已經深深紮根在心裏,轉化為對這片土地的感激和自豪。
因為山上草多莊稼少,所以可以放心玩耍,不妨礙羊吃莊稼。晴天摘酸棗葡萄,捉螞蚱,火燒紅薯,燒豆子,挖黃泥,扔玩具。下雨天抓景觀牛,撿地角。景觀牛肥美可口,有個叫鄧道山的大螞蚱不敢吃。大人說有毒。鄧道山塊頭很大,能抓到比它大幾倍的石頭。好幾年沒見了。平時喜歡在山頂的玉皇廟遺址尋找歷史的痕跡。當時正廳的地基還在,舞臺還在。碗口粗的大棗樹懶洋洋地長在半山腰,時不時飛來的野雞和兔子能帶來壹點生機。
那個在山北放羊的老人很健談。他告訴我老廟是什麽樣子,龍鼻泉在哪裏,廟裏有幾棵粗壯的銀杏樹,還有壹個叫法海的老和尚,擅長吹笛子。恐怕我記不清他具體說了什麽。他壹遍又壹遍地說:現在關心這個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了。老人想把這些故事傳下去,讓我們記住這座山。後來我慢慢關註了這些資料,並把它當成了壹種責任。
山上有很多古墓,大部分是漢墓,大墓裏有漢代的石刻。風水好的地方甚至是兩三層樓的墓。出土了許多半兩、五銖、銅鏡、刀劍、泥人、陶罐等。
山上有幾塊石碑,印象非常深刻。壹個是在山西省北部的老石灰窯。是政府決定了山南前兩個采石場的邊界糾紛。具體時間忘了,可惜上面的題詞抄不下來。壹個是在北山上,我和舅舅壹起打石頭。是我村曹石的墓碑,被我家壹個二叔砸了賣了。南山腳下還有壹塊地,是山北端的楊康熙在位時的禦碑。那塊地也叫大紀念碑,但也是在1995左右被毀的。
這十幾年來,大山在時代的飛速發展中被迅速掏空。甚至千百年來的古墓、祖墳,甚至祖先的屍骨,都被加工成了建築材料,澆灌在高樓裏。曾經高高的山峰變成了深不見底的唐王,仿佛是壹個巨大的、仍在蔓延的傷疤,每天刺痛著周圍數百萬雙眼睛。巨大的財富並沒有給村民帶來安寧,也打亂了小村莊的寧靜和淳樸。人們常常感嘆,他們用挖掘機挖山背,用沙船放氣河心,讓神仙無處安身。諸神還能保佑他們嗎?
社會的發展確實破壞了環境,犧牲了生態,但人類文明不應該倒退,敬畏之心不可或缺。我們不能怨恨時代的變化。我們應該以理性的態度對待社會發展,放開扼殺自然生態的手,善待現有的壹草壹木,給子孫後代留下美好的東西。我們的山沒了,只剩下壹點點坡,真的不能毀了。至少給後人留點痕跡吧!我們的廟沒了,但我們不能失去敬畏,免得後人罵我們這壹代無知野蠻。我們的生活也許不是歷史長河中的壹朵浪花,但家鄉的山山水水依然會出現在我們的夢裏。
& gt最後看到有村民在寫我的家鄉,我忍不住哭了。
終於看到了家鄉珍貴的史料和照片,欣喜若狂。
最後看到有很多老鄉自發整理農村的樣子,典故,傳說,忍不住長歌。
如今,山山水水都沒了,傳說也沒了。了解家鄉風光的老人越來越少,關心他們的年輕人越來越少。看到張新傑老師在文章中寫的鄉村和山川,和我記憶中的壹模壹樣,我幾度落淚。玉皇廟、二郎神、景觀牛、石塘,永遠銘記在我們這壹代人的記憶裏,整理和傳承這些傳說和歷史,也是我們這壹代人的責任。
我還是會努力在網上歌頌我的家鄉,我會努力尋找失落的家鄉的失落的信息,尋找失落的家鄉的傳說和典故。希望能找到誌同道合的村民壹起寫家鄉,也希望他們能找到我。希望有更多的村民來寫我們美麗的家鄉,我們家鄉的美好,我們對農村的眷戀,時代的變遷,我們家鄉的變化。
漫長的鄉愁,純凈的心。我從小就離開了家鄉,家鄉是我難以忘懷的。在外漂泊,若無根樹,夜夜夢回,那山,那水,那村,只是“東籬園”二字。如果有路過的朋友,知道“東梨園”村和“廟山”的,請留言,得到壹個關於妳家鄉的消息。非常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