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壹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麽寫說課稿需要註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六年級語文十五從軍征說課稿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壹、 說教材內容:
《十五從軍征》這首樂府詩,描述的是壹位少年從征65年後返回故裏的情景。這首詩沒有華麗的修辭,只是用極其樸實的語言,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形象,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給勞動人民造成的苦難。
二、學情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形成了壹定的詩歌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步驟,能通過資料以及對背景的了解,對詩歌的大意進行自學理解。但同時,學生還存在理解詩歌有時不夠深入,缺乏自己的思考過程,特別是在體悟詩歌情境上有著明顯的不足。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著力培養學生聯系上下文的詩歌賞析的意識和習慣的同時,需幫助學生在頭腦中更好的建構起詩中情境畫面,讓學生由詩句產生豐富的.聯想,體會詩歌的意象美。
三、教學目標:
1、了解詩歌大意,學習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聯想、想象,揣摩理解詩句含義,初步把握樂府詩的語言特點。
2、在熟讀的基礎上,揣摩詩歌表達的情感,並有感情地朗讀。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殘酷,感受戰爭給人民生活帶來的苦難,激發學生熱愛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學難點:
了解詩歌大意,學習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聯想、想象,揣摩理解詩句含義,初步把握樂府詩的語言特點。
四、設計思路:
以自讀為主,在明了詩意的基礎上理解詩文的內涵,其中適當滲透有關詩文的課外知識,引導學生對詩的內容及表達的情感作淺易的欣賞,不作繁瑣過細的分析。
在賞析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同交流、各抒己見,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意識和主動學習的習慣。
學生通過學習這首詩,不僅要構建起老人回鄉的情感變化脈絡,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抓住對文中重點詩句的想象、感悟、品味、誦讀,去豐滿學生對戰爭的認識,準確把握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五、教學過程:
壹)導入
1、板書課題。解題。
2、介紹樂府詩。
二)初讀詩歌,了解詩意:
1、這首詩主要寫的是壹件什麽事呢?
2、檢查預習。
1)讀文,正音。
2)理解重點詞、難詞。
3)理解詩句大意。
3、小結。
三)、深入誦讀。聯想詩句表達的情境。
1、同學們,這是壹首敘事詩,詩中的主人翁是誰?
哪壹句給我們介紹了他壹生的經歷?
體會壹下這位在戰場上征戰了65年的老兵,此時的他心情怎麽樣?是什麽?
再讀詩句,看他的願望能否實現?
2、是啊,80歲的老兵滿懷希望返回家鄉,他是多麽的希望親人早已路旁迎接,可他的親人呢?
引出: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假如妳是鄉人,妳會怎樣告訴他這個消息呢?妳用這種語氣讀壹讀。
不僅是鄉裏人,連我們每壹個人的心裏都充滿了悲傷,讓我們懷著悲傷的心情齊讀: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假如妳就是老人,聽到鄉裏人的話,這時候的妳會是什麽反應,什麽心情?
3、可是,這樣的打擊才剛剛開始。80歲的老人拄著拐杖,壹步壹步,由遠及近,走進自家小院,看到的是什麽呢?請同學們閉上眼睛,發揮妳的想象。(師朗誦那四句詩。)妳看到了什麽樣的景象?
學生自由讀,體會這是壹種怎樣的景象?
這就是他現在的家,就是他幾十年魂牽夢繞的故園嗎?
4、在這樣的壹個家中,80歲的老人是怎麽生活的呢?(生齊讀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羹飯壹時熟,不知貽阿誰。)這樣的飯菜,吃起來是什麽味兒呀?結合剛讀的句子來談。
學生想象;失去孩子的老人,失去了丈夫的妻子,失去了父母的孩子…..
教師口述:僅僅是漢武帝在位時,他五次討伐匈奴,就導致全國有壹半的人死亡,無數個家庭過著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的生活,無數個家庭忍受著羹飯壹時熟,不知貽阿誰的痛苦
讓我們用朗讀讀出他心裏的苦吧!
5、師:失去親人,失去家園,無依無靠,面對這壹切,這位80歲的老人又能怎麽樣呢?他只能是:(生接讀: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只能是老淚縱橫,無聲地哭泣呀!他在泣什麽?他為什麽而泣呢?
四)、升華
1、這就是80歲老兵回家的經歷,讓我們用讀來表現他的淒苦與悲涼吧。
2.古詩重在誦讀,下面讓我們自由誦讀,再次走進老人的內心。
3、通過這首詩,妳對戰爭又有哪些新的認識?
4.是的,戰爭是殘酷的,老人的悲苦經歷只是當時遭受戰爭苦難的人們的壹個縮影,古往今來,不知多少家庭因為戰爭而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即使在崇尚和平的今天,世界上仍有人在忍受著戰爭的痛苦,請看圖片。(多媒體展示)
5、此時妳最想說些什麽?
犖淡、積累(課內外結合,學習古詩)
師:除了這首詩,還有很多從不同角度描寫戰爭的詩,比如我們學習過的《出塞》,《涼州詞》和以後要學的《關山月》《從軍行》《塞下曲》等。
六)、布置作業:
1、找找從不同角度描寫戰爭的詩讀讀。
2、背誦《十五從軍征》
3、預習《出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