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夜深了,月兒向西落下,院子裏只有壹半還映照在月光中;橫斜的北鬥星和傾斜的南鬥星掛在天際,快要隱落了。就在這更深人靜、夜寒襲人的時候,忽然感到了春天溫暖的氣息;妳聽,冬眠後小蟲的叫聲,第壹次透過綠色紗窗傳進了屋裏。
這首寫的是月夜中透露出的春意,構思新穎別致。詩人選取了靜寂的散發著寒意的月夜為背景,從夜寒中顯示出春天的暖意,從靜寂中顯示出生命的萌動,從幾聲蟲叫引起人們對春回大地的美好聯想。
作者:劉方平。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
全文: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鬥闌幹南鬥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天寶十五載(756年)春,安祿山由洛陽攻潼關。五月,杜甫從奉先移家至潼關以北的白水(今陜西白水縣)的舅父處。六月,長安陷落,玄宗逃蜀,叛軍入白水,杜甫攜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肅宗在靈武(今寧夏靈武縣)即位,杜甫獲悉即從鄜州只身奔向靈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軍所俘,押回長安。八月,作者被禁長安望月思家而作此詩。
作品鑒賞:
這首詩借看月而抒離情,但抒發的不是壹般情況下的夫婦離別之情。字裏行間,表現出時代的特征,離亂之痛和內心之憂熔於壹爐,對月惆悵,憂嘆愁思,而希望則寄托於不知“何時”的未來。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
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沈郁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百度百科-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