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學中的詩歌總集是《詩經》。
《詩經》是我國第壹部詩歌總集,原名《詩》,或稱“詩三百”,***有305篇,另有6篇笙詩,有目無辭。周初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間,約公元前6世紀編定成書。地域約相當於今陜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及湖北北部壹帶。作者包括從貴族到平民的社會各個階層人士。
包括公卿列士獻詩,民間詩,周王朝樂官保存下的宗教宴饗中樂歌等。按風、雅、頌分為三類,最初都是樂歌。大雅31篇西周作品,大部作於西周初,小部作於西周末;小雅***74篇,除少數篇目可能是東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
《詩經》的特點:
內容廣泛,立足社會現實,無虛妄與怪誕,極少超自然神話。祭祀、宴飲、農事是周社會經濟和禮樂文化的產物;其他詩對時政世風、戰爭徭役、婚姻愛情的敘寫,是對當時政治狀況、社會生活、風俗民情描寫。揭示了周人的精神風貌和情感世界,是我國最早的富於現實精神的詩歌,奠定了我國詩歌面向現實的傳統。其現實精神,在國風和“二雅”中表現尤其突出。
大雅中的周族史詩,再現了周民族的發生發展史;大小雅中的怨刺詩,表現詩人對現實的關註,充滿憂患意識和幹預政治的熱情,進壹步強化了反映現實的深度;國風中的作品,更多對生活側面描述,表現詩人情感、個性和生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