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772-842),河南洛陽人,自稱“洛陽人”,祖籍中山。第壹個是中山王靜劉勝。唐代的文學家和哲學家,他被稱為“詩人”。
劉禹錫是貞元九年(793)進士。當初在杜佑幕府任辦事員,淮南使節,受到杜佑的器重。後從杜佑入朝,督禦史。貞元末,他在王與柳宗元、、韓曄交遊,形成了以王為首的政治集團。後歷任郎州司馬、連州刺史、夔州刺史、賀州刺史、主客大夫、禮部尚書、蘇州刺史。在會昌,我們會查司法部的歷史。他70歲去世,把它交給了戶部大臣。
劉禹錫的詩和散文都很優秀,題材廣泛。與柳宗元並稱“劉瀏”,與魏、白居易並稱“三傑”,與白居易並稱“白柳”,包括《陋室銘》、《支竹詞》、《楊柳枝詞》、《武夷巷》等。三部哲學著作《天論》論述了天的物質性,分析了天命論的起源,天命論是唯物主義的。有劉夢德的作品集和劉斌科的作品集。
元稹(779-831年)河南洛陽(今河南洛陽)人,拓跋世義第八子程鵬王拓李貞後裔,隋朝兵部尚書,益州總管,平昌郡第六代顏之孫。父親袁寬、母親鄭早年與白居易壹起倡導“新樂府”。人們常稱他和白居易為“白元”,其詩號為“元和體”。十五歲時,元稹被授予學長的頭銜,後來他監管禦史。他因得罪宦官而被降職。穆宗登上王位,他的官職不斷得到提升。龍怕建文帝年間(822年),與裴度拜在壹起,不久為同州刺史,最後出任武昌軍節度使,死於何地方。元稹的詩淺淺悲愴,如孤鳳悲嘆,極扣人心弦,感人肺腑。他的樂府詩多受張繼、王建的影響,而他的“新題樂府”則直接歸功於沈李。元稹的代表作有《鶯鶯傳》、《菊花》、《離思詩五首》、《傷逝詩三首》。詩830余首,包括詩詞、詔令、勸誡、議論等***100卷。
王維(701-761,699-761),河東(今山西運城)周浦人,山西祁縣人,唐代詩人,人稱“詩佛”。蘇軾評價說:“詩中滿是畫;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進士,任太樂成。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天,有400多首詩,包括《相思》和《深山秋夜》。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壹首《維摩詰經》,這是王維名字和詞的由來。王維的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精通音樂。和孟浩然壹起被稱為“王蒙”。
孟浩然(689或691-740)是唐代壹位著名的詩人,名叫浩然,又叫盧蒙·處士。他是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孟浩然的詩與王維齊名,並稱“王蒙”。
王昌齡(698-756),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字邵伯,別號趙婧長安(今xi安)。盛唐時期著名的邊塞詩人,後人稱贊他為“七絕”。早年窮困潦倒,受困於農耕。他年近花甲,開始成為壹名學者。第壹任省校書郎書記,也在宏言中得知了,授司水衛,因事貶謫嶺南。有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開元末,回長安,授江寧丞。被誹謗的龍隊長。安史造反,被刺史陸秋孝殺死。他的詩以七絕著稱,尤其是登第前在西北邊塞寫的邊塞詩,有“詩聖王江寧”之譽。王昌齡的詩密密麻麻,思路清晰,就像高適、王之渙,人稱王江寧。六卷,今天四卷詩集。
辛棄疾(1140-1207 65438+10月3日),山東濟南東路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姚強鎮四豐閘村)人,中國南宋豪放詩人,字中有龍之稱,辛棄疾生於晉國。他是壹個抗金歸宋的少年。他曾擔任江西和福建的使節。追贈給、史。有壹部《賈詞集》、《龍軒》和《短句集》,現存詞600余條。強烈的愛國主義和戰鬥精神是他文字的基本思想內容。著名詞作有《我愛以水調取湖》、《觸魚更易幾度風雨》、《滿江紅居江南》、《秦北遊來過》、《西江月夜行黃沙路中央》等。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沈郁豪邁,但又不乏細膩柔美。他的詞題材廣泛,善用前人典故,抒發恢復民族團結的愛國熱情,傾訴悲憤,譴責當時統治者的屈辱求和。也有很多作品是歌頌祖國河山的。著有《美琴十論》、《九論》,為陳占壽提供了謀略。辛棄疾死於1207年秋,享年68歲,因與執政的和平派意見不合。
柳永(987-1053),本名三邊,後改名永,排行第七,又名劉啟。福建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人,北宋著名詩人,婉約派創始人。在遊靜元年(1034),他是壹個學者,他是壹個外交部長。排名第七,世人稱劉啟,或劉屯田。他自稱“按序作詞的劉三邊”,壹生致力於歌詞,並自詡“白衣飄飄”。他的詞作多描寫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其擅長抒發遊歷和服務之情,創作了許多慢詞。描寫、情景交融、通俗的語言、和諧的旋律在當時廣為流傳。據說“有井水喝,就有柳詞唱”,這對宋詞的發展影響很大。主要代表作品有《玉林嶺》、《梁山伯與祝英臺》、《近看危樓》、《青春之旅》、《望海潮》、《巴生甘州》、《定風波》等。
李清照(1084 ~約1156),宋代(宋初)女詞人,濟南章丘(今山東濟南)人。七年(1084)生於宋神宗元豐,二十六年(1156)卒於宋高宗紹興。她出生在壹個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很容易。她的父親李,藏書豐富,從小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了文學基礎。婚後,趙明誠和丈夫致力於金石學和書法的收集整理,從事學術研究。誌同道合,幸福生活。金兵中原,流落南方,趙明誠病死,李清照處境孤苦。經歷了北宋末年的繁華險要,南宋初年的動蕩不安。
李清照是中國古代少有的才女。她擅長書畫,熟悉金石學,尤其是詩歌。她的詞作品獨樹壹幟,流傳千古,被譽為“詞人壹絕”。她的詞可分為前期和後期。前期多寫自己的閑適生活,描寫自己的愛情生活和自然風光,用韻優美。如“壹枝梅,紅藕香,秋余玉”等等。後期哀嘆人生經歷,追憶故鄉,心酸。如《慢聲細語,尋找》。她的個性和她的作品壹樣令人肅然起敬。她既有女人的淑賢,又有男人的剛毅;既有普通人的憤世嫉俗之情,也有崇高的愛國情懷。
韓愈(768 ~ 824),字韓昌黎,合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請假四年。12月2日在長安病逝,享年57歲。韓愈是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和古文運動的領袖,在中國散文發展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為“八代文學之衰”。明代被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劉漢”,被譽為“大文豪”、“百代文宗”。他積極參加了反淮戰爭,Xi起兵討伐武元吉,並擔任了裴度的行軍司馬。在思想上,韓愈崇尚儒家思想,試圖放逐佛舊,同時又崇尚天命論,認為“天”能賞善懲惡,人只能順應和服從天命。著有《韓昌黎文集》40卷、《外國文集》10卷、《教師評點》等。他的文道合壹、熱情與得體相結合、言誌之要、文字之序等散文寫作理論,對後世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唐代河東郡(今山西鄆城永濟)人,世代為官,七祖劉清在北魏當仆從,封殷公。世人稱其為“劉合東”和“河東先生”。他是中國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他和韓愈壹起倡導唐代古文運動,被稱為“劉漢”。與劉禹錫並稱“劉瀏”。與王維、孟浩然、魏並稱“王蒙”。與唐代韓愈、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並稱為“唐宋八大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二。他壹生有600多首詩,成就大於詩歌。駢文近百篇,議論文,犀利,諷刺。遊記寫山水,很多地方都是寄托。他的詩大多抒發苦悶、悲憤、鄉愁、友情,深沈陰郁,自成壹家。最被世人稱道的,是那些閑適雋永、古樸幹凈的山水。
劉故居位於山西省晉城市沁水縣文星村,由柳宗元遺民所建,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蘇洵(1009-1066),泗州梅山人。在我27歲的時候,我變得渴望學習。在業余時間,我提拔過進士,也提拔過異才,都失敗了。我把寫的東西都學會了,關起門來學習,於是我就學會了六經百家,壹瞬間就寫了幾千字。在和嘉佑之間,他帶著次子史和哲去了京城。歐陽修寫了《權利之書》、《均衡論》等二十二本書,由學者流傳。丞相韓琦在朝奏,除秘書,省校簿記員。搬遷至周琛項目城的順序。他和姚弼壹起,自紫龍起,為太常建《禮記》百卷。壹本書成為壹本書,但它會死去。他著有《嘉佑集》二十卷,《葬禮》三卷,皆傳世。
蘇軾(1037 65438+10月8日—165438+8月24日),字子瞻,字何中,名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北宋梅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河北欒城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1] [2]嘉祐二年(1057),蘇軾進士。宋神宗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和湖州工作。元豐三年(1080),因“烏臺詩案”被貶至黃州任永璉助使。宋哲宗即位後,歷任翰林學士、讀書學士、禮部尚書,在杭、潁州、揚州、定州等地皆知。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至惠州、儋州。宋徽宗獲大赦,返回北方,途中死於常州。宋高宗追授太師,謚號“文中”。蘇軾是宋代文學成就最高的代表,在詩、詞、文、書、畫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詩歌題材廣泛,清新雄健,善於誇張比喻,風格獨特。他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是豪放派,辛棄疾是豪放派的代表,也稱“蘇辛”;其散文作品豐富奔放,與“唐宋八大家”之壹的歐陽修並稱“甌塑”;蘇軾也善書,是“宋四家”之壹;他擅長繪畫,尤其擅長墨竹、奇石和枯木。流傳至今的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
蘇哲(1039-1112)出生於梅州梅山,漢族。嘉祐二年(1057),與哥哥蘇軾同中進士。神是王朝的皇帝,是三司之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在河南升官。當他是哲學家的時候,他被稱為省派書記。元豐二年(1079),其弟蘇軾因寫詩“謗朝廷”被捕入獄。他上書要求用官職為哥哥贖罪,卻不得牽連,被降職,被判雲州鹽酒稅。元豐八年,舊黨執政,謚號“迎賓遺風”,供讀書寫字,靜坐冥想。於1112年10月3日(10年10月25日)去世。死後在端明堂攻讀學士學位。唐宋八大家之壹,與其父荀、師兄弟齊名,並稱為。
王安石(1021年18年2月18-1086年5月21日),本名,名半山,是,世稱王,漢族江油氏族人。馮國公,北宋鹽步嶺(今撫州市臨川區鄧嘉巷)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詩人、文學家和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壹。北宋宰相兼新黨領袖。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他提出變法主張,要求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實行富民強兵政策,遏制官僚地主的兼並。熙寧二年(1070),宋神宗出任丞相,進行變法,扶持西河等五州,改善了與西夏作戰的局面。保守派反對,新法受阻,熙寧七年革職。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集》等。雖然字數不多,但他也擅長,有《桂枝香》等名著。而王最膾炙人口的詩句是“綠在,明月幾時照我?”
曾鞏,生於1019年9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壹,是“南豐七曾”(曾鞏、曾昭、曾布、曾桂、曾軼)。他在學術思想和文學事業上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南宋時,李宗被稱為“文鼎”,在國際上被稱為“南風先生”。漢族江油人。建昌南豐(今江西)人,後居臨川(今江西撫州以西)。曾誌堯之孫,曾之子。嘉祐二年(1057),進士。元豐六年(1083),曾鞏卒於江寧府(今江蘇南京),享年65歲。葬於南風源重覺寺右。
王波(649或650 ~ 676或675),唐代詩人。漢族,字子安。江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與楊炯、陸、並稱“初唐四傑”,其中為“初唐四傑”之冠。王波現存詩文80余首,其中賦及序、表、碑、賦,現存90余首。代表作有《亭序》和《送別杜副都督赴任書》。
羅(約619-約687),《唐詩新註三百首》記載他生於公元640年,卒年不詳。羅賓,梧州義烏(今中國浙江義烏)人,初唐詩人。他與、楊炯、陸壹起,與傅家謨並稱“羅敷”。七歲時,羅就能當作家了,尤其擅長五言詩。他嘗過《帝都》,當時認為是絕唱。當初是道觀宮室,是武學主簿,也是轉長安主簿。當徐敬業準備討伐武則天時,羅賓國王為他寫了壹封信。壹個競選活動列舉了武侯的罪行,很感人。武侯讀到“壹把土未幹,六尺孤”這句話,極為震驚,問丞相為什麽不早點重用此人。戰敗後,王下落不明,或被叛軍殺害,或逃入空門。有壹套王洛賓的作品集。
高適(約704-765)唐代渤海郡(今河北景縣)人,後遷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陽)。唐代著名邊塞詩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騎常侍、渤海縣令。
高適、岑參也稱“高岑”,代代相傳,如《高昌史記》。他們的詩歌蒼勁有力,充滿了盛唐特有的時代精神。開封禹王臺五賢祠供奉著高適、李白、杜甫、何景明和李夢陽。後人將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並稱為“四大邊塞詩人”。
岑參(715-770),南陽人,唐代詩人,宰相岑文本的曾孫,邊塞詩的代表人物,與高適並稱高岑。他在56歲時去世。現存詩歌403首,邊塞詩70余首,還有壹首《感老賦》,壹首《趙蓓客家》,還有兩處墓誌銘。他的詩富有浪漫主義特色,氣勢磅礴,想象豐富,色彩瑰麗,熱情奔放,尤其擅長七言絕句。
王之渙(688─742),漢族,盛唐著名詩人。祖籍晉陽並州(今山西太原),曾祖父遷居山西絳縣。豪放不羈的他常常避開挽歌。他的詩多被當時的音樂家傳唱,壹時成名。他們常與高適、王昌齡合唱,以描寫邊塞風光著稱。代表作有《蒼鷺亭》、《涼州詞》等。“山遮白日,海泄金河。但是妳只要上壹層樓梯,就可以開闊三百英裏的視野。這是壹首永恒的絕唱。他的詩感人至深,充滿激情,深受後者的喜愛。王之渙生平資料不多,只知道早年從並州遷到江州(今山西新絳縣),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縣令李棣將三女兒許配給他。因被謗,拂衣去官,“於是遊青山,裂黃絲帶。”河夾千裏,因其風高;在家十五年,吃其舊德。雅談貴爵,爽閑。“後來他回國擔任文安縣令,在職期間去世。
孟郊,(751 ~ 814),唐代詩人,湖州(今浙江省德清縣)武康人。祖籍平昌(今山東德州臨邑縣),住洛陽(今河南省)。現存詩五百余首,其中短五言古詩最多,無韻。他對詩歌的態度極其嚴謹,常常是苦苦掙紮,深入險境,甚至含有澀味,如《遊子頌》。孟郊素有“詩人囚”之稱,與賈島齊名,人稱“郊寒島瘦”。元和九年,病死於幹鄉(今河南靈寶)。
賈島(779-843),生於朗縣(又名朗縣)、範陽(今河北省涿州市),中國唐代詩人。賈導家境貧寒,曾當過和尚,無法名。賈島是“苦吟派”著名詩人,著名典故“深思熟慮”出自此人。據說他在驢背上琢磨了兩句話,就是“壹鳥駐池邊樹,壹僧推月下門”。他反復考慮是用推還是用打,甚至誤進了韓愈的儀仗儀式。他後來說這兩句話是“兩句三年,壹陰落淚”。後來人們稱之為“審議煉言”賈島有長江集10卷,錄詩370余首,小集3部,詩集1卷。【1】後來受韓愈教導,參加科舉考試,但未能考第壹名。唐文宗被排擠,貶為長江主簿(今四川省蓬溪縣)。會昌初,唐武宗被從周浦思倉轉移到壹戶人家,但他沒有病死。
陳子昂(約公元661 ~ 702年),中國唐代文學家,初唐革新人物之壹。“於波”這個詞。子洲射洪(今四川)出生。任前右拾遺,後人稱為陳拾遺。少年時,他慷慨大方,任俠。24歲就升了進士,武侯很重視以上政論書籍,授我們正字。向右移動後,拾音。他因對武侯“反黨”入獄。26歲和36歲兩次參軍,在邊防方面有壹定的遠見。38歲時,他辭職回到家鄉。後來被縣令段建迫害,冤死獄中,終年42歲。現存詩歌***100余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38首,有7首贈於秋吉盧居石收藏,並刊於幽州城樓。他的詩氣勢磅礴,影響深遠。
杜(約645- 708),號襄陽(今湖北襄陽),中國唐代象州人,官文學士。唐高宗鹹亨在唐中宗中進士時,因與張易之兄弟有交往,被流放到鳳州(今越南東南部)。曾任紀、洛陽城等小官,文學館直學士。他與李喬、崔融、蘇味道並稱為“文章四友”,是唐代“現代詩”的創始人之壹。他的作品簡單自然。杜的詩歌多以寫景、唱和、應制為主,以剛健見長。他的五言詩格律嚴謹。他的五律《金陵初春望鹿城》被明代胡應麟譽為初唐五律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