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學作品看民國女性服飾
當上海成為最快的時候,懷舊也成為壹種時尚。攝影師馬元浩是個有心人。他在到處收集創意的過程中,收集了很多清末民初的女裝。這本《遠去的羅裙》(馬元昊攝戴,上海畫報出版社,2002年7月)既是他的作品集,也是他的攝影作品集。戴的話簡要介紹了中國女裝的發展。照片中穿著老式服裝的模特總讓人有隱約的尷尬感。馬元浩自己也有這樣的感受:“當代女性生活在男女平等的今天,她們活潑開朗,表現不出壹兩百年前女性的悲涼、滄桑和含蓄。畢竟時代不同,環境氛圍不同。”
民國時期女性是怎麽打扮的?當然,發黃發脆的老照片和箱子下發黴的衣服可以提供壹些參考。另外,還有壹種方式,就是文學作品中對衣服的描寫也能告訴我們很多真實的信息。
巴金在《激流三部曲》中寫了五四以後中國青年在封建專制家庭中的生活、痛苦和掙紮。書中對各種女性的服飾描寫不多,但很有代表性:惠“穿卷玉湖縐短襖,粉裙”。這是五四運動後的漂亮服裝。婉兒”穿了壹件短袖短上衣,大袖口卷著玉湖縐。
“五四”以後,漢族城鎮的婦女仍然習慣於穿大衣和裙子,窄袖長外套逐漸轉變為喇叭袖短外套。這個時候,只有旗人穿旗袍。穿旗袍的女人在家裏,春天和秋天都找不到。
張愛玲以對服裝的註重而聞名。她自然會精心設計作品中女主角的服裝。《金鎖記》中的曹原是壹家香油店的女兒。嫁入壹個大家庭後,為了不被人看不起,她在穿著上緊跟潮流。
她“穿著壹件銀紅色的襯衫,上面有壹卷洋蔥和白線,藍色的褲子有壹雙渴望的腳”。辛亥革命後,女權運動壹度開展。受“男女平等”思想的影響,上衣和褲子成為女性的時尚服飾。只有在正式場合,好女人才不得不穿裙子。
20多年後,曹的女兒長安長成了大姑娘,卻還在閨房裏。有人介紹她時,她“換了壹件蘋果綠喬其紗旗袍,高領,荷葉袖,腰部以下半西式百褶裙”。
上穿旗袍,下穿百褶裙,是滿漢女裝風格交融的結果,而高領、荷葉袖在當時是時尚的。
張恨水《笑婚》中的陶夫人,是壹位民國現代女性。她“穿著壹件銀灰色的絲綢長袍,所以她必須及膝,長袍的四邊鑲著桃色的辮子。在辮子的中間,有藍色的花和閃亮的萊茵石。她光著脖子,掛著壹對佛珠,自然顯得素凈豐富。”
以上這些文學人物的服飾描述,讓我們對民國時期的女性服飾有了壹個大致的了解。
女性的著裝,大到反映了當時的政治形勢、經濟面貌、道德觀念、生活習俗,小到反映了她的身份、地位、氣質、品味。這在任何時代都是壹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