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賞析是學生學習的難點。詩歌教學該以何種方式才能發揮最大的課堂實效性,是我在語文教學中壹直思考的內容。在上完《雨霖鈴》後,我進行了壹番思考,反思自己在本課教學中的所得所失。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以詞作的內容把握和情感體驗為重點,以誦讀、品味為手段,以學生選曲吟唱為能力提升的切入口,力圖通過意境的創設以和師生***同感悟達到預設情感體驗目標,同時把詩歌鑒賞的壹般方法滲透在教學過程中。課堂主要設計了“重朗讀,抓意象,品語言,析手法,明感情”這五個教學環節。教學環節的壹些得失總結如下:
壹、激趣環節
在課堂壹開始我就以“黯然神傷者,唯離別也。”入題,要求學生說出以前學過的壹些關於離別的詩歌,如“勸君更進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認不識君”等等。這些詩句都是以前學過的,重新朗讀,既是壹種很好的復習,又為本課的創設作鋪墊。結果有的學生說李商隱的“相見時難別亦難”,有的學生說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課堂氣氛活躍熱烈。
二、朗讀環節
著名的美學家朱光潛先生說“要培養純正的文學趣味,最好從讀詩入手。”以朗讀為突破口,能較好的品味詞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情感。讀壹直是詩歌教學非常重要的方法,讀讓學生理解文意,感受作者情感,體會詩詞所描繪的意境。因此,我就以學生集體朗讀、個人朗讀、教師帶讀的方式來進行。。對於學生朗讀的指導,我不是硬性的示範,而是用提問啟發的方式來進行。我問學生“對長亭晚”,該如何劃分節奏;“念去去,千裏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的“念”字是什麽意思?這時該怎麽讀才識合適的?“今宵酒醒何處?”既然是個問句,要不要停頓。學生很快的豁然開朗。
三、意象與語言環節
我先讓學生在課本上劃出詩中所用的意象,然後要求學生調動所學來分析意象,相當壹部分同學表現得非常積極。如謝予舜同學解讀“寒蟬”,能夠把寒蟬的兩層內涵(壹是透露季節是秋天,而是渲染淒清冷落的離別氛圍)分析得很到位。有的意象,學生能找出來,但是分析不好,這時我能用淺顯的語言引導學生去思考解讀,如“驟雨”,我問學生下驟雨前,天氣怎樣,人的感覺如何,詩人寫驟雨是為了什麽。有的意象是學生根本不會,如“千裏煙波”,這時也是以老師引導為主。
四、手法環節
這個環節的實現,不是孤立進行的,而是結合語言的講解。如“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是動作神態細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是設問,“年去去,千裏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是虛寫等,這個環節的教學應該說是順暢的。
五、明情環節
很多學生都知道是“傷離別”,但是往往忽略了“自古”二字。因此,我問學生“自古”是什麽意思,為什麽要加這2個字,引導他們思考詩作的情感範疇。
六、修正作業
上課之前,我布置了預習作業,上了課,尚有3分鐘,我要求學生自己修改預習的作業,看看那些地方是做錯的`,要修改;哪些地方是寫的不夠的,要補充。壹節課就這樣結束了。
“教學是遺憾的藝術。”在整個教學環節中,尚有壹些我還沒有兼顧到的問題,比如:
1、詩詞的教學,向來要求以讀帶悟,要求教師壹定不能只做客觀的引領者,而需要投入真情,把真實的情感註入進課堂中,真正地和文本和課堂融為壹體,以自己的範讀來感染學生,但是由於教師本身的朗讀素質和課堂時間的限制,學生的朗讀不夠充分,不能達到完美的境界。這壹點,作為我的弊病,以後壹定要加以改善。
2、在課堂上,盡管有學生的活動,但是大多以教師的引導為主,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不夠充分,今後應給予更充分的時間,給予恰如其分的提示,使他們有更大的施展空間。
3、課堂上學生的鑒賞表達較少,因此我設計了修正作業的環節來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