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望月有感》
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饑,兄弟離散,各在壹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梁大兄、於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
唐詩三百首 , 國中古詩 , 望月 , 抒情思鄉 譯文及註釋譯文
家業在災年中蕩然壹空,兄弟分散各自妳西我東。
戰亂過後田園荒蕪寥落,骨肉逃散在異鄉道路中。
吊影傷情好像離群孤雁,漂泊無蹤如斷根的秋蓬。
同看明月都該傷心落淚,壹夜思鄉心情五地相同。
鑒賞這是壹首感情濃郁的抒情詩。全詩意在寫經亂之後,懷念諸位兄弟姊妹。
此詩讀來如聽詩人傾訴自己身受的離亂之苦。在這戰亂饑饉災難深重的年代裏,祖傳的家業蕩然壹空,兄弟姊妹拋家失業,羈旅行役,天各壹方。回首兵燹後的故鄉田園,壹片寥落淒清。破敝的園舍雖在,可是流離失散的同胞骨肉,卻各自奔波在異鄉的道路之中。詩的前兩聯就是從“時難年荒”這壹時代的災難起筆,以親身經歷概括出戰亂頻年、家園荒殘、手足離散這壹具有典型意義的苦難的現實生活。接著詩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離散各在壹方,猶如那分飛千裏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憐;辭別故鄉流離四方,又多麽像深秋中斷根的蓬草,隨著蕭瑟的西風,飛空而去,飄轉無定。“吊影分為千裏雁,辭根散作九秋蓬”兩句,壹向為人們所傳誦。詩人不僅以千裏孤雁、九秋斷蓬作了形象貼切的比擬,而且以吊影分飛與辭根離散這樣傳神的描述,賦予它們孤苦淒惶的情態,深刻揭示了飽經戰亂的零落之苦。孤單的詩人淒惶中夜深難寐,舉首遙望孤懸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聯想到飄散在各地的兄長弟妹們。他想:如果此時大家都在舉目遙望這輪勾引無限鄉思的明月,也會和自己壹樣潸潸淚垂吧!恐怕這壹夜之中,流散五處深切思念家園的心,也都會是相同的。詩人在這裏以綿邈真摯的詩思,構出壹幅五地望月***生鄉愁的圖景,從而收結全詩,創造出渾樸真淳、引人***鳴的藝術境界。
創作背景 這首詩約作於公元799年秋至800年春之間。公元799年(貞元十五年)春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馬去攻打叛軍,戰事發生在河南境內。此即詩題所言“河南經亂”。值此人禍天災紛至沓來之際詩人自不免憂國思親,傷亂悲離。就在這壹年秋天,白居易為宣州刺史所貢,第二年春天在長安考中進士,鏇即東歸省親。這首詩大約就寫於這壹時期。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壹。白居易與元稹***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
方舟安可極,離思故難任! 明眸皓齒誰復見,只有丹青余淚痕。 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雲白日眠。 日落君山雲氣,春到沅湘草木,遠思渺難收。 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今朝北客思歸去,回入紇那披綠羅。 取酒須勤醉,鄉關不可思。 送子軍中飲,家書醉裏題。 無端更渡桑幹水,卻望並州是故鄉。 風塵荏苒音書絕,關塞蕭條行路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