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深巷,紅葉低窗,蕭瑟秋聲。豆雨,中間有風。現在是二十五點,關門開鎖的時候聲音更大。故人在遠方,誰搖玉佩,誰按屋檐下的鈴?
五顏六色的號角聲吹響了月落,漸漸地馬動了,發出了四聲嘶鳴。閃爍相鄰燈,燈前仍有鐵砧聲。知道他訴說悲傷到天明,又發出多少低語!如果妳還沒投訴,那就壹半壹半給大雁。
翻譯翻譯
幽深的巷子裏菊花黃黃的,楓葉紅紅的映著低矮的門窗,蒼涼是秋天的聲音。當豆子開花時,會有下雨的聲音,中間有風。稀稀拉拉的晚上25點也到了五更,高塔的高門,卻鎖不住那些聲音。我的老朋友離我很遠。哪壹個震動了玉佩並制造了噪音?原來是屋檐下的風鈴?
綁著彩綢的喇叭的聲音壹直吹到月落,卻還在那裏慢慢響。漸漸地,營房裏的人開始陸續騷動起來,但四周都提高了胡佳的聲音。鄰居家的燈壹閃壹閃的,傳來女人在石砧上給士兵捶衣服的聲音。誰知道呢,她壹邊捶著衣服,壹邊嘟囔著自己的悲傷直到天亮,就像秋蟬無數的呻吟。她說個沒完,把壹半給了天上的大雁,讓大雁代替她訴苦。
註釋解釋
①慢聲:平板的名字。據說蔣捷用“聲”這個字來押韻這個慢字,所以就叫這個名字。又名緩勝、鳳顯鳳、寒嘆、樓上人,最早見於北宋晁補之作。雙音,97個字。前後共五韻。
2豆花雨:即豆花雨。
③二十五點:指更多的小時。在古代,銅鍋是用來計時的。壹夜分五班,壹班分五班,所以叫輪班。
④酈景門:魏武帝曹操曾建名“酈景門”的建築。橋門:指的是“在城市上可以看得很遠的建築”。
⑤色角:即畫角。
⑥噓:胡噓的聲音,是悲傷的。
⑦砧聲:砧棒的聲音,即砸衣服的聲音。鐵砧:放在錘子下面的工具。
創作背景
《秋聲》是南宋詩人蔣捷的壹首詞。開始寫聽者的時間、地點、環境,並點出題目,用“淒涼”的情懷覆蓋整章。依次寫的是:秋雨、秋風、鼓聲、檐鐘、角畫、虎子等等。通過不同的秋聲,渲染了蕭瑟的情境,傳達了詩人的復雜情感,如感秋、憂夜、愛惜人、感軍難之悲、感農人之苦。結尾以憂夜雁結束,以“怨愁”收尾。全詩嚴謹,意象復雜而不混亂,詩歌的情感傳達是遞進的,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深秋,詩人在窗前聽著秋天連綿不斷的聲音,心中不禁湧起壹陣淒涼,於是寫下了這首詞。
詩歌和散文欣賞
在詞中,詩人在壹個秋夜寫出了各種秋聲。筆觸不凡,寓意獨特。詩人寫了秋夜聽到的十種秋聲,以“豆雨聲”開始,以“雁聲”結束。但聲音總是悲傷的,讓壹個憂心忡忡的人去聽這些聲音,以至於作為聲音的對象,被嚴重打上了“憂心忡忡的人”這個主語的標記。所以,從雁聲、鵝鳴、鐘聲中聽到的,是詩人壓抑的聲音。
"黃花深巷,紅葉低窗,蕭瑟秋聲."三句話以全詞開頭。指出這是菊花盛開,紅葉掩映的深秋時節。聽著窗外連綿不斷的秋聲,心裏壹陣淒涼。“荒涼”是壹條線索,把詞裏的各種音連接起來。
"豆雨的聲音伴隨著中間的風而來."“豆花雨”指的是農歷八月豆子開花時的雨。這裏指出,秋雨是先來的。風雨蕭瑟,夜不成眠。在風中,有壹個稀疏和更大的聲音。這在城門上的鼓樓裏更響亮。“如果是25點,關門開鎖的聲音會更大。”“不鎖”透露出主人公責備的意思,因為他不想聽。古代壹夜分五表,壹表分五。這裏寫“二十五點”,意在說明主角對漫長的秋夜特別不適應。風不僅帶來了更大的噪音,還敲響了屋檐下的風鈴。“故人在遠方,問誰搖玉佩,房檐下鈴響”揭示了主人公聽到鐘聲引起的心理活動。起初,他以為這是老朋友玉佩的聲音。但是老朋友遠在天邊,不能來,那會是誰呢?突然意識到那是風鈴的聲音。這裏作者用筆很巧妙,看似誤會,實則寫的是思念故友的心情。
“彩角之聲吹月,漸馬動,有四嘯。”把筆觸從深夜轉到黎明。月亮落下,喇叭響起。兵營裏壹陣騷動。蔣捷生活在宋末元初。他是壹個學者,不久之後,南宋滅亡了。他隱居在太湖竹山,不肯出來做官。這個聲音說明元朝統治全國,軍隊遍布全國。對於拒絕與元統治者合作的詩人來說,不是比秋風秋雨的聲音更刺耳更震撼嗎?
“閃爍相鄰燈,燈前仍有砧音”。燈光閃爍的地方,又傳來鄰居敲打鐵砧的聲音。隔壁的主婦熬了壹夜做冷衣服,直到天亮才睡。這也安慰不了詩人。
“我知道他壹直抱怨到天亮,還咕噥了很多。”“昨夜不能停唱,壹夢四千裏驚。”嶽飛當時的心情和詩人壹樣,因為他滿腹心事。把蒼蠅的聲音叫做“怨天尤人”,借以把自己的悲傷傳遞給蒼蠅。“官司未了,壹半跟鵝分了。”似乎蟋蟀和大雁分擔了悲傷。巧妙地指出了大雁叫聲的蒼涼,以及它給主角帶來的悲傷。落雁帶來的悲傷,往往離不開遠方人的記憶。以雁聲結尾體現了詩人獨特的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