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從全文結構來看,文章為什麽以“城裏人看到的月亮”開頭?
3.結合全文,請簡要概括“城裏的月亮”和“鄉下的月亮”的特點。
4.試著根據文章內容簡要回答以下問題。
(1)文中使用了哪兩種修辭方法?有什麽作用?
(2)擬聲詞“竟陵”、“花花”使用是否得當?為什麽?
5.在文章的第四段,作者對鄉村月夜中人與自然關系的感悟。能具體說說作者的感受嗎?
6.如果妳刪除文章的最後壹段,妳會嗎?為什麽?請簡單欣賞壹下。
文本解釋
作為“尋根文學”的代表作家,韓少功在《月亮是農村的徽章》壹文中,將城市的月亮與農村的月亮進行了多方面的比較,凸顯了作家對農村月夜的熱愛。進而描寫了人與自然關系的感受,表達了作家對城市文明遠離自然的遺憾。本文中作家所尋求的“文化之根”應該是傳統文化中的道家思想,從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作家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
答案是極好的
1,參考答案:月光是農村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城裏人是沒有月光的人。月亮是農村不同於城市的標誌之壹。
解題技巧:此題考查對重要句子的理解。要從“徽章”的含義——“某物的象征”入手,再結合文字的含義進行歸納整合,就能得到答案。
聯系作家:作為根作家,對文化內涵豐富的月亮有著深刻的理解。
2.參考答案:(1)為下面寫鄉村月亮做鋪墊;(2)對比下面寫的鄉村月亮。
解題技巧:此題考查文章結構的分析和思路的把握。要註意題幹中“從全文結構上”的角度,聯系內容去思考。
3、參考答案:《城裏的月亮》特點是灰色,暗淡,沒有生氣,給不了人感覺;“鄉村月亮”的月光搖曳跳躍,充滿生命,能給人壹種感覺。
解題技巧:本題考查歸納內容,概括中心的能力;壹方面需要篩選整合信息,另壹方面要註意題幹中的“結合全文”,把握全文。
聯系作家:作為壹個根作家,他對遠離自然的城市文明表現出惋惜,對親近自然的鄉村有著深厚的感情。
4.參考答案:(1)比喻和擬人。很生動,很有感情。(2)適當。能突出表達作者的主觀感受。
解題提示:本題考查欣賞文學作品的語言。“比喻”和“擬人”是高考中最常用的修辭方法。另外,註意有特色的語言表達是如何傳達感情的。
聯系作家:比喻和擬人是韓少功最常用的修辭方法。
5.參考答案:人類在大自然面前永遠會顯得極其渺小、孤獨和無知。人類應該謙遜地對待自然,熱愛自然。(大意是對的)
解題技巧:此題考查和分析作者在文章中的觀點和態度。壹、從理解題目入手,確定“人與自然”;然後緊扣“完全吞下”(渺小)、“無助”(孤獨)、“無知”、“誠實”等作品進行分析總結。
聯系作家:作為壹個根作家,對傳統文化有很深的感情,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
6.參考答案:(有道理就行)
(1)未刪除。最後壹段自然再次問題,以壹個形象結束全文,含蓄深刻,耐人尋味,留給讀者更大的想象空間和詩意。
(2)刪除。結構上,照顧不到開頭,與上段銜接不緊密,給人突兀感;在內容上,不能突出或指出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