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這首《江南逢李龜年》之所以被譽為七絕之壓卷之作,是有著多方面的原因的,今天主要說說2個方面:1是杜甫這首律絕從格律上來說,堪稱七絕創作的典範;2是這首詩的背景以及現實意義,對於後世相似題材的作品同樣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下面對此2點作壹個簡要的說明。
第1、我們知道近體詩中的七絕是講求格律的,對於七絕來說同樣有著4種平仄類型。本詩使用的本來是平起首句不起韻的格式,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其中加粗字為可平可仄,也就是說,該處的字無論是平是仄都屬於律絕的常格。但是,杜甫在第3句使用了另外壹種格式:仄仄平平仄平仄,這是壹種已經被驗證的,唐代的試帖詩中都允許使用的變格,而這種變格壹旦成為常見句式,也就成為了常格。這樣,這首詩的平仄情況實際上是這樣的:
岐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而杜甫之所以選擇平起首句不起韻的格式,而沒有選擇首句起韻,是因為他考慮到首聯還要對仗,同時又必須滿足全詩黏對的要求。要知道,絕句因為只有4句,是沒有硬性要求必須使用對仗的,我們看到杜甫的絕句經常使用對仗,甚至兩聯全部使用對仗的情況。當然兩聯對仗的情況並不太可取。
這些格律規則在今天看來都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實際上這些規則,起初都只是詩人創作的技巧,壹直到盛唐的時候,格律才逐漸嚴密起來,但依然有不合格律要求,不合黏不合對的情況出現。因此,這首詩在後來的近體詩格律規則上有著重要的模板意義。
第2、說到這首詩的相關背景,杜甫創作這首詩是在代宗大歷5年,也就是說,正是杜甫生命中的最後壹次遊歷,到達潭州的時候,在這裏遇見了曾經的故人李龜年。李龜年曾經是開元時期聲名遠播的音樂家,我們從詩中可以看出來,岐王這樣的皇室子弟,以及京兆豪門韋氏,都常常邀請李龜年去演唱,可見當時的受歡迎程度。
而杜甫開元時期也是在京都,由於他的才華,同樣受到王公大臣以及京兆豪門的禮遇。因此杜甫也時常作為岐王府或京兆豪門府邸中的座上賓,這樣他與音樂家李龜年也就有了交集,成為朋友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其後杜甫的經歷自不必說,而李龜年作為很受玄宗喜歡的音樂家,壹直留在京都,誰知安史之亂爆發,李龜年歷盡艱險,流落江南,倉皇與落魄可想而知,而恰恰在這個時候,同樣落魄卻始終心系社稷的杜甫,與這位曾經名滿京都的音樂家在江南重逢,個中唏噓難以言表。
歷經坎坷的杜甫沒有將這些感慨放在詩裏,僅僅在上壹聯說了2個人在數十年前的交集,之後在下壹聯中說2個人在江南的重逢。至於重逢的感傷,僅僅落在“落花時節”這4個字上,讓人感慨萬千。
兩個曾經在長安都有過壹段快意的人生,但如今已是滄海桑田,李龜年與玄宗失散,再也回不到從前,杜甫按捺不住想要回到京都報效朝廷的初心,執意取道江南,再往京都,最終這2個人在生命即將終結以及最落魄的時候遇見了對方。
綜上所述,這首《江南逢李龜年》能夠被稱為七絕壓卷之作,原因最為顯著的,首先是這首詩在近體詩的格律上的運用,包括在絕句中使用對仗的技巧,都已經堪稱教科書級的典範之作;另外,我們不難發現這首詩隱藏在平淡句子後面的感傷,詩人壹字不提兩人境遇的辛酸,卻早已讓人們明白兩個人安史之亂後的淒涼,以及不言自明的士大夫文人對於國家的報效之心,都對於後世文人的創作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成為七絕的壓卷之作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