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居住在川、黔、湘、鄂四省交界處,歷來有喝茶的習慣。擂茶,又名三生堂,是我們介紹宋代茶館時提到的。當時汴京的茶店冬天也賣擂茶。相傳是東漢將軍馬援征五溪蠻時發明的。土家族人稱雷茶味為“三生湯”,有兩派。壹是因為它是用生茶、生姜、生米加水熬制而成,主要原料有三種,所以稱之為“三生湯”。還有壹種說法是“三生堂”的名稱與三國時期蜀國的張飛(而不是東漢的馬援)有關。據說張飛曾經帶領士卒到武陵(今湖南常德)的虎頭山,許多士卒因為瘴氣而病倒。當地壹位老民間醫生拿出壹個秘方給大家喝,很快大家都好了。張飛說,很榮幸。故稱“三生湯”。明代朱權所著《曲仙申銀》中,具體記載了泡茶的方法:先將芽茶用湯浸泡,加入熟芝麻研細,再加入花椒粉和鹽酥餅,放入鍋中炒熟,再加入栗子片、松子、核桃仁和開水泡茶,比現在的做法復雜。相傳明代劉基所著《多能倨傲事》壹書中也有類似記載,比現在的做法更為復雜。喝雷茶有清火明目、祛濕發汗、和胃退燒等多種功效,因此成為土家族世代相傳的習俗。如果妳壹天不喝酒,妳會感到渾身不舒服。在壹個美好的夜晚,茶是壹種好產品;招待親友也是“點心”,有“以茶代酒”和“以茶代分”的雙重含義。
——摘自中國古代生活叢書《中國古代飲茶與茶館及茶藝中的少數民族茶俗》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出版1995。
我們的砸茶到底是客家人自己的特產,還是源於土家,還是兩者兼而有之,似乎是個謎。
擂茶的由來
。
砸茶是客家人的壹種點心。意思是磨。茶葉、芝麻、花生等原料在陶瓷碗中磨成粉末,再用冷熱開水沖調飲用。茶葉粉碎可以滿足饑餓和口渴,也可以作為壹種保健飲料。
雷茶工具
壹、碗:泥胚制成。
二、卷握:以番石榴、油茶的樹幹為主料,選取大小適中、長約40厘米的,鋸斷陰幹後去皮待用。
擂茶的材料
(1)傳統材料:綠茶(生)、芝麻(生)、花生(炒)
(1)傳統材料:綠茶(生)、芝麻(生)、花生(炒)
(2)改良材料:綠茶(生)、芝麻(生)、花生(生或熟)、松子(生)、葵花籽(生)、南瓜子(生)。上述材料的配比為:茶葉3,芝麻3,其余材料1。
(3)主要原料:大米經過浸泡、蒸制、曬幹、油炸,變得易於儲存,可以快速食用。(2)改良材料:綠茶(生)、芝麻(生)、花生(生或熟)、松子(生)、葵花籽(生)、南瓜子。
(3)主要原料:大米經過浸泡、蒸制、曬幹、油炸,變得易於儲存,可以快速食用。(1)傳統材料:綠茶(生)、芝麻(生)、花生(炒)。
(2)改良材料:綠茶(生)、芝麻(生)、花生(生或熟)、松子(生)、葵花籽(生)、南瓜子(生)。上述材料的配比為:茶葉3,芝麻3,其余材料1。
(3)主要原料:大米經過浸泡、蒸制、曬幹、油炸,成為易儲存、即食的大米。
雷茶的制作
(1)傳統做法:將傳統材料放入特制的研磨碗中,用研磨棒慢慢研磨成粉末,中間不斷加入開水,使材料研磨成漿狀,極其費工費時。壹些吃茶的家庭甚至孩子也加入了磨茶的行列。
(2)現代實踐:1。茶葉和芝麻用幹果機打碎備用。
2.其余材料可以混合粉碎,最後加入松子壹起粉碎。
3.將上述材料放入碗中,加入適量開水,研磨均勻,加入香菜或九層塔及適量鹽。
4.倒入沸水中,與大米種子壹起食用。
雷茶怎麽吃
茶:可以和稻種、年糕、糕點壹起食用,風味獨特。
(2)晚餐:傳統上加米飯,也可以用米飯。晚餐時,可以炒壹些生菜、西蘭花等綠色蔬菜,豆幹、花生、蘿蔔幹、青豆、蝦仁等可以作為配菜。
雷茶的養生功效
客家砸茶歷史悠久。據葉老師的母親(葉女士,1937年從廣東來臺)介紹,砸茶是客家地區非常普遍的傳統飲食。每天早上10點或3點左右,客家人都會吃壹次砸茶,尤其是老人,普通家庭如果有客人會被嘲笑沒有受到砸茶的對待。
大多數吃碎茶的老人都很長壽,活到80或90歲以上。這是因為他們將綠茶磨成粉末,富含維生素C,將花生、芝麻等高營養單位的幹果磨碎,易於吸收。從現代的角度來看,這是壹種相當健康和有機的飲食。北埔農民協會提倡砸茶,以推廣綠茶、米食和客家傳統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