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由青銅制成,由大小不壹的扁圓形鐘按音高順序排列,掛在巨大的鐘架上,分別用T型木錘和長棍敲擊,可發出不同的樂音。
因為每個鐘的音調不壹樣,所以根據聲譜輕敲就能奏出美妙的音樂。木架上掛著壹套不同音調的銅鐘,侍女用木槌敲打著音樂。
擴展數據:
編鐘代表:
戰國早期文物曾侯乙《編鐘》於65438年至0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成功發掘。這套編鐘的鐘座很高,被兩個長短不壹的立面垂直相交,呈正方形。七根彩繪木梁兩端用有龍紋的銅套加固。
它由六根劍形銅柱和八根柱子支撐,形成上、中、下三層。有246個鐘架和掛鉤(包括可拆卸部件)。短立(左)335,高273,長立(中、右)748,高265 cm的編鐘是壹種古老的打擊樂器,是象征主人權力的禮器。主要流行於商周、春秋、戰國時期。
曾侯乙有65個編鐘,分為八組:上三組為紐扣編鐘,19編鐘;中層第三組為南中,33件,分為短件、無件、長件三種;下層由兩組大長編鐘組成,12件。
另壹場戰鬥。最大的1件高152.3cm,重203.6kg:最小的L件高20.2 cm,重2.4 kg。鐘體總重量2567kg,鐘框銅部分(包括掛鉤)4421.48kg。
編鐘的掛法有三種:下鐘環掛,中鐘兩種鉤,即爬虎領和雙桿領,架鉤和焊鉤兩種鉤;上鐘是插裝式的,用壹個銷釘來擺動和鉤住時鐘旋鈕。
鐘、鐘座和鐘鉤上刻有3755個字,內容是編號、記錄、註音和樂理。銘文大多是錯金的。雍鐘所有筆記的題字都是“曾侯乙為持鐘人”,說明鐘的制造者和使用者是曾侯乙。
百度百科-編鐘